農傳媒
新聞
環境部通過森林、竹林經營碳匯方法學 森林疏伐每公頃固碳約3公噸、經營莿竹林20公噸

環境部昨(28)日審查通過「加強森林經營碳匯專案」及「竹林經營碳匯專案」2項本土自然碳匯減量方法。森林最少5分地、竹林1分地可申請執行自願減量專案,以增加碳匯成效取得俗稱「碳權」的減量額度,這兩項方法學計算碳匯成效採計木竹生長量及木竹製品固碳量。

新聞
鰻苗捕撈季11月起跑! 中下旬首批到臺灣 專家推估今年東亞漁獲總量優於平均

鰻苗捕撈漁季將於11月1日展開,臺灣大學漁業科學研究所教授韓玉山推估,包含臺灣、日本、中國、韓國等東亞4國鰻苗漁獲量過去十年年平均45公噸,今年漁獲量「普通偏好一些」、約45至50公噸;鰻苗會一批批隨著洋流來到,預估首批會在11月中下旬來到臺灣,今年最大一批苗況大約12月下旬、冬至來到,「是否豐收就看這一波」。

新聞
澎湖海膽再度驗出重金屬超標 漁業署:已請縣府追溯、釐清來源 調整抽驗頻率

衛福部食藥署今(28)日公布市售食品中重金屬監測7至9月抽驗結果,此次抽驗224件食品,有4件產品重金屬鎘超標不合格,包含2件澎湖海膽,澎湖海膽自去年抽檢後再次被檢出不合格,農業部漁業署表示,已請澎湖縣政府追蹤追溯釐清來源,同時掌握採捕水域環境,調整上市前水產品抽驗頻率,落實水產品源頭管理。

新聞
全國農會籲調漲公糧價格 農業部:「1集2轉」兼顧農民、產業結構 公糧政策滾動檢討

中華民國農會今(28)日由理事長黃瑞吉、常務監事吳正仁、總幹事張永成3位首長發表聯合聲明,呼籲農業部依立法院決議,調漲公糧收購價格每公斤5元。農業部農糧署表示,調漲公糧只有部分稻農受益,農業部推動「1集2轉3加3」政策照顧農民,同時調整產業結構,提升國內糧食自給率。

新聞
地檢署約談陳吉仲、陳駿季、林聰賢3人後請回 農業部:靜待司法調查

臺北地檢署調查超思、亮采進口雞蛋案,今(28)日以他字案圖利被告身分傳喚前農業部長陳吉仲、中央畜產會前董事長林聰賢及農業部長陳駿季,3人一早進入北檢接受偵訊,接近中午時先後被請回。農業部表示,目前案件偵辦中,靜待司法調查。

臺灣水果連續第六年外銷日本茨城縣,供應縣內校園午餐。
新聞
茨城縣持續採購臺灣香蕉供學校午餐 農糧署盼未來推紅龍果入校

農業部農糧署於2019年與日本茨城縣笠間市簽定【強化飲食及文化交流發展合作備忘錄】,強化臺日食農教育交流。今(2024)年日本茨城縣18市町再次採購臺灣香蕉供應學校午餐水果,預定11月8日於該縣那珂市立第一中學舉辦臺灣香蕉供餐活動,並邀請農業部政務次長胡忠一率團與臺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前往共襄盛舉,推廣臺灣香蕉。

鄉間小路
鄉間小路
《鄉間小路》2024年10月號 怪多滋味

節氣更迭,平安送走中元,又將迎來熱鬧西洋萬聖,應該來點不一樣的。這期《鄉間小路》勇於突破舒適圈,為鄉友們引介不同以往的臺灣特色食材──前往高雄「青隆鱷魚場」,認識曾作為臺灣辦桌文化重要食材的鱷,面對大眾飲食、環境觀念的時代變遷,如今如何發展;也轉進「海王星餐廳」,請國宴級大廚開席當年最鱷料理。

【餐桌上的產地】鱷魚:與鱷同行四十年

對鱷魚的印象一直停留在電影裡,靜靜埋伏水中,無聲凝視萬物,又突然以一身堅硬隆起的外皮出現,將獵物拖入水裡,這樣兇猛的動物要成為食材,屬實難以想像,而想像外的事情總會發生。

午後的高雄天邊隱隱掛著烏雲,越往位於鳥松區的「青隆鱷魚場」開去,天色堆疊得越暗,風雨欲來的樣子,像隱喻著目的地的一切,有什麼正在等待。

「鱷名遠播」匾額。

【餐桌上的產地】鱷魚:開拓鱷路的前行者

在高雄湖內區營業超過三十年的宴會型餐廳「海王星餐廳」,尋常餐廳外觀,櫃檯卻掛著特殊的「鱷名遠播」匾額,整潔寬闊的場地,餐桌布置不失細節。各種精緻菜色與特殊少見的鱷魚餐點,皆來自國宴大廚「阿泉師」高景泉之手,同時他也是鱷魚料理界的名廚。

【餐桌上的產地】鱉:溫泉水滑鱉味美

客人問:「現在要撈嗎?」林信弘抱出一個鋼盆:「剛好雜誌社要來拍,我先撈起來了,你看。」盆底躁動不安,傳出尖銳爪子刮金屬的沙沙聲。

我們探頭看,一隻草綠色的扁平甲殼生物,用爬蟲類的狹長眼珠瞪視我們。頭尖嘴細,像烏龜又像鱷魚,充滿皺褶的長頸生猛有力,在空中不斷揮舞,甚至可以轉動一百八十度往後攻擊,林信弘提醒:「小心別被咬了!」

【餐桌上的產地】白玉蝸牛:南澳蝸蝸們的祕密日常

炎炎夏日,來到南澳鄉金岳部落的育蝸場,怕日晒的蝸牛已躲進野草底下乘涼,或鑽入土裡避暑。午後三、四點氣溫稍轉涼,郭金郎的太太事先將育蝸場的灑水器打開,溫溼的水氣彷彿在提醒蝸牛:「來喔,準備要放飯囉──」如同寵物飼主搖鈴示意小狗來吃飯,一道道噴灑的山泉水,成為蝸牛的開動鈴鐺。

【餐桌上的產地】鮟鱇:一尾醜醜仔,思雙枝

全世界的鮟鱇魚超過三百種,最大共通點是都長得相當「奇特」。臺語有句俗諺「醜醜仔思雙枝(居)」,意思是再怎麼其貌不揚皆能尋覓伴侶。而關於深海鮟鱇魚有趣的特點之一,是身為雌雄共生的魚類,鮟鱇雄魚找到真命天女後,會牢牢咬住對方、寄生其上,逐漸退化成為生殖器,最終與雌魚融為一體。

豐年雜誌
台中3號為硬種甘藍,球質脆嫩適合開發加工、外銷等用途。
豐年雜誌
甘藍台中3號 加工、外銷發展潛力大:抗病、耐熱、耐貯運 夏季平地栽培良率高

臺灣甘藍(高麗菜)全年產量為所有蔬菜之冠,然而夏季平地高溫不利生產,午後雷陣雨和颱風常造成夏季甘藍產量減損,供需不平衡易導致菜價波動。農業部臺中區農業改良場歷時10年,終於今(2024)年育成具耐熱性、抗黃葉病的甘藍新品種「台中3號」,歸類為硬種品種,口感嫩脆,耐貯運性佳,適合開發加工、外銷等用途,提供農民種植甘藍的新選擇。

臺灣甘藍價格時常大起大落,反映農產品產銷失衡的現象。(攝影╱吳尚鴻)

高麗菜成為賭博菜的原因與解方:提升農業生產力、組織性 從源頭抑制產銷失衡╱焦鈞

甘藍(高麗菜)是臺灣產量最高、國人最熟悉的蔬菜,有「菜王」之稱,卻也常遭遇價格波動大、「菜金菜土」現象,種植甘藍因此如賭局一般。甘藍變成「賭博菜」,農政單位推出預警制度仍難緩解農民搶種潮,背後實有農產品產銷失衡的結構性因素。

《種土》主角之一「安和哥」和「安和嫂」,目前兩人專心耕作住家附近4分地棗園。

《種土》安和哥養土「長養萬物」:守護有機棗園 屋前種樹「坐在這,你看多幸福!」

《無米樂》導演顏蘭權新作紀錄片《種土》入圍金馬獎,片中關注農業土壤議題,記錄竹科工程師「阿仁」希望將都市農業廢棄物堆肥轉化為土壤,奮力一搏「種土」的歷程。阿仁結識棗農「安和哥」楊安和,因在安和哥棗園看到自然照養有機的土壤,找到種土大夢成真的可能性,建立信心。會呼吸、生態系健全蓬勃的農業土壤如何養成?答案或許就在楊安和30年來的農業實踐之中。

農水署宜蘭管理處簡易閘控系統操作介面示意圖,遠端操作的同時可調整啟閉速度。

建構智慧灌溉系統 強化調度與防災韌性:應用新興科技技術 把農水管理變簡單

隨著全球物聯網感測、雲端運算服務、大數據分析及人工智慧等科技發展,農業部農田水利署(以下簡稱農水署)持續建置圳路水位、流速、閘門開度及即時影像等監測設備,各管理處針對灌區特性因地制宜,透過結合物聯網及模擬演算等技術,可掌握即時水情,並進一步將數據資料運算分析,有效運用各項監測資料。

農水署辦理埤塘油汙應變工具操作及演練,以具臨場感的情境培訓專業知能。

守護灌溉用水 多元培訓優化水質管理效能:從現場初驗到實驗室檢驗能力全面精進

農業部農田水利署以「取清防汙」作為灌溉水質業務的施政主軸,透過「取清:確保取用水源安全」及「防汙:防止汙染介入影響」兩大管理面向,掌握灌溉水質現況及變化趨勢,倘若發現異常情事或具潛在風險之虞時,則啟動搭排水質稽查及汙染緊急應變等管理措施,落實灌溉水質保護。

農水署聯合防災演練,以大型機具吊掛太空包擋水。

農田水利防災整備 汛期前完成應變演練:防範未然基於日常 保障農業穩定生產

臺灣年平均降雨量達2,515公釐,面臨梅雨鋒面、西南氣流及颱風等影響,約有80%降雨量集中在6月至11月間,且近年因全球暖化,旱澇交替頻仍且愈趨極端,嚴重影響農產品生產環境,對全國農田水利設施造成嚴重威脅。為有效控制並減少災害損失,需落實汛期前整備作業,以及汛期間的應變措施,以維護整體農業生產環境。

農藝
遇見五色鳥/內容提供/親子天下 文.圖/邱承宗
農藝
繽紛彩羽藏於林 遇見臺灣特有種「五色鳥」臺灣擬啄木

身體滿布大面綠羽、頭與胸部有著紅、黃、藍、黑的色彩交錯,這是臺灣長見的五色鳥。牠其實是臺灣的特有種「臺灣擬啄木」,背部常帶有一小塊紅斑。臺灣擬啄木的身長約20公分,叫聲像和尚敲木魚,因此也俗稱「花和尚」。通常出現在海拔 2400 公尺以下的闊葉林,平地樹木較多的地方也有機會看到。

天長山區域的巨檜森林。(圖片提供/徐嘉君)

那是島嶼的骨與血與肉,我們不用打穿它——找樹的人談中央山脈/徐嘉君

我們沒有在哈崙工作站多做停留,畢竟找樹的人更有興趣的是島嶼上的巨木森林,我們想要發掘更多的偉大巨木與美麗森林,中央山脈從來都不是阻礙,那是島嶼的骨幹,而我們的大河是發源自中央山脈的血脈,森林跟孕育其中生物便是肌肉,臺灣因為有中央山脈而偉大,成為不平凡的島嶼。

入侵紅火蟻 (以下簡稱紅火蟻) 原產在溫暖、潮溼的南美,1920 年代傳入美國,擴散到全美各地,再透過進出口貨物、盆栽泥土傳播,從美國擴散到澳洲、中國、日本、韓國、臺灣等地。(圖片提供/王忠信、李志琦)

人蟻大戰出奇招:解碼紅火蟻超級基因,開啟防治餌藥新方向

入侵紅火蟻 (以下簡稱紅火蟻) 個性兇殘,防治困難,許多遭到入侵的國家皆很頭痛,包括臺灣。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的王忠信副研究員,多年來持續研究紅火蟻,發現紅火蟻的社群行為,是由六百多個基因鎖在一起的「超級基因」所調控。近年來,他積極尋找超級基因上面、決定蟻后氣味以及工蟻辨識氣味的關鍵基因,希望能開發出更有效的防治餌藥,誘騙工蟻暗殺自己的蟻后。

香蕉便宜又美味,不需要一邊吃一邊吐籽。臺灣的香蕉在國際上更是高級蕉代表,被譽為香蕉王國。(攝影/Fluoride (sasablog)@flickrCC BY-NC-ND 2.0 DEED)

認明蕉農救星、保護臺灣香蕉品種權!中研院尋找抗黃葉病的香蕉基因

「以前只會吃香蕉,不會特別關心香蕉。」中研院農業生物科技研究中心陳荷明副研究員,過去研究主題無關香蕉,也沒有想過自己有一天會研究香蕉,但有鑑於香蕉黃葉病影響甚鉅,加入了研究的行列。她帶領團隊運用基因序列資料分析,找到鑑定台灣抗黃葉病香蕉品種的分子標誌,保障台灣香蕉的品種專利權,跟著研之有物一起來了解!

以醬汁白玉蝸牛(白螺肉)罐頭所完成的料理。(攝影/吳尚鴻)

養蝸牛、養家也養部落 世展會「白玉蝸牛計畫」盼改善原鄉生活

在宜蘭南澳,有一個特別的社區產業培力計畫,他們以「白玉蝸牛」養殖作為主軸,在原鄉地區帶領輔導的案家在養殖過程中不只收穫利潤、幫助家庭經濟,更重建並提升個人的生活信心、促進家庭與部落整體的關係。「我們想把白玉蝸牛發展成一個產業,改善原鄉地區缺乏工作機會、經濟狀況差導致部落人口外流、家庭失能的弱勢情況。」

鳳梨光憑外觀並不容易判斷風味,這是老欉區的鳳梨。

一方風土一方滋味 不同土質種出不一樣的鳳梨味:田區觀察與田間踩草保溼經驗談

青農老斌以無農藥、無肥料雙無栽培土鳳梨約9年,並自2022年4月開始進行鳳梨田踩草的試驗,也就是不割草,而是將雜草踩壓至不影響鳳梨植株生長的狀態;經過一年多踩草試驗,他發現田間保水能力變好,然而在降雨較多的情況下卻對鳳梨風味造成影響,同時新、舊兩塊田區的土質與收成,也能比較出明顯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