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傳媒
農業部部長陳駿季今(14)日於專家會議中指示,風災過後農漁民忙於整理家園,應讓農漁民有更多時間申報天災救助,同時也顧及可能的遲發性災損發生,農業部已與臺南市與嘉義縣政府聯繫並依其需求,公告延長救助受理期限5個工作日,同時函請其他縣市政府檢討是否有延長受理期限的必要,以協助農漁民降低災害衝擊。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輔導「阿里山原住民農林業生產合作社」以林下養蜂產品森林蜜及花粉等,進一步開發出森林蜜啤酒、花粉米餅2項「林下良品」產品,今(14)日正式發表。合作社理事主席汪志敏表示,藉由林下經濟相關產品生產,將部落風味帶進市場,不僅守護山林生態,也讓部落有機會創造在地就業,讓更多年輕人回到部落發展。
颱風丹娜絲及接續豪雨造成農業災情,截至今(14)日上午11時農業損失金額已達26.5億元,農作物受到天然災害損失以香蕉最為嚴重,台灣香蕉研究所為了協助蕉農早日恢復生產,特別以提供優惠價格蕉苗,協助受災農戶復耕,原價每株12元的蕉苗只要10元,優惠期間即日起至9月30日止。
農業部漁業署表示,珍視自由、民主與人權的國家,與國際間多數理念相同的國家一致,對於任何形式的勞動剝削均抱持零容忍態度,針對CNN報導所提及Silwanus Tangkotta手指受傷案,漁業署將就經營者因船員受傷返港後有無不當解除契約及醫療保險事宜詳加調查,協助船員爭取合理權益。
行政院長卓榮泰今(11)日在農業部長陳駿季陪同下,到南投縣及彰化縣視察土石流及香蕉、芭樂、花椰菜等作物災情。颱風丹娜絲及接續豪雨造成農業重大損失,包括香蕉在內等許多長期作物,去年才因3個侵臺颱風受損,這次又遇風災,農民接連無收,陳駿季表示,農業部正研擬給連續兩年受災農民另行規劃補償方式。
農業部今(11)日公告提供農業天然災害低利貸款與農民組織及農企業天然災害復耕復建貸款半年免息,由農業部補貼。農業部農業金融署表示,天災貸款舊有貸款享有免息期間為自7月14日起半年,因這次丹娜絲及0708豪雨新貸案件,同樣享有自撥貸日起算的半年免息。
影音專區
鄉間小路
農產豐碩的臺灣,每日都能吃到清脆甘甜的蔬果,島嶼風土與節氣轉換而來的滋味,琳瑯滿味蕾。隨著健康生活與友善環境的理念興起,「蔬食」之為一種飲食方式,已成為人們思考吃這件事時的一個重要選項;然而,應該怎麼吃、怎麼選才能均衡又營養?
本期邀請各方蔬食專家,與將蔬食烹飪想像煉化到極致的大廚們,以手中妙勺,指引我們走向綠色美味生活的康莊大道。
【蔬食指南】日日蔬食──飲食的另一種方式
蔬果含有豐富營養,在餐桌上扮演重要的美味與調節角色,四季更迭,還能品嚐到時蔬不同風味與口感,無論生吃、汆燙、涼拌還是烘烤、清炒,各有意想不到的滋味。
然而,你知道多吃蔬菜、水果,除了與健康有直接關聯,也和環保息息相關嗎?為什麼許多人投入以植物性食物為主要選擇的「蔬食」飲食,這與傳統的素食有何差異?蔬食和環境永續之間的關係又是什麼?
【餐桌上的產地】蔬食生活就此開始
關於蔬菜,青菜蘿蔔各有所愛,在農產豐產的寶島,每個人都有自己心中的一把神農尺—全年不缺席的高麗菜,大火翻炒後香氣十足的水蓮、空心菜,適合涼拌的苦瓜與木耳,乾煎後充滿清甜汁水的櫛瓜,小農產地直送綿軟香甜的地瓜和南瓜⋯⋯一入口,舌尖便能辨其豐美。
蔬食除了是餐桌上健康清爽無負擔的代表,也與環境保護有關。
【餐桌上的產地】蛋白質新紀元,植物肉的升級
一九九○年代臺灣茹素人口約兩百萬人,許多廠商察覺商機而投入素食產品加工,當時製作素肉原料須仰賴日本進口,成本高昂,為提供產業價格實惠且品質良好之供貨來源,食品所遂開始研發植物肉。如今素食人口成長至三百二十萬人左右,加上氣候變遷、人口成長、動物福利、溫室氣體排放等原因考量,素食市場未來走向看漲,植物肉發展也從第一代進入到第三代。
【鄉間食堂】恰似你溫柔的每一天
「二〇〇五那年,我十九歲,在洛杉磯念UCLA時認識了Mai。」來自加州的Spencer Hudson 體格精壯,留著帥氣的落腮鬍,彷彿哪個我叫不出名字、卻又好生面熟的大聯盟球員;二十年後的今天,他和Mai Bach 在臺北市經營蔬食餐廳「Ooh Cha Cha 自然食」轉眼已十二年。
【鄉間食堂】叭哩沙喃一廚研
「過了縣境漫長的隧道,就是雪鄉。」即使平原並不降雪,然因隧道之名,川端康成經典的小說開頭,總在車出洞口時浮現腦中、縈繞不已;炙人豔陽天幕下,宜蘭雖非托斯卡尼,但舊名「叭哩沙喃」的三星鄉坐擁絕美洶湧稻浪,並不輸給利古里亞海的波濤。
旅行的一種形式,是味蕾的累積。當廚房裡的精湛技藝,從雲南跋涉緬甸,經過高雄到達京都,再從臺中翻山越嶺落腳宜蘭,會融聚成什麼樣的滋味?
豐年雜誌
臺灣曾是吳郭魚銷美第一的國家,但後來被中國與東南亞等地的低價魚瓜分市場,為了做出市場區隔,漁業署與產業界將吳郭魚改名為「臺灣鯛」。目前美國仍是臺灣鯛外銷主要市場,去(2024)年銷美量占總外銷量80%。雖然關稅問題看似來勢洶洶,但實際上主要競爭對手中國面臨比我們更嚴苛的條件。臺灣鯛產業的長遠隱憂,仍是國內放養量逐年減少,以及極端氣候造成養殖條件不利等問題。
是吳郭魚還是臺灣鯛?
在物資缺乏的年代,吳郭魚是一種很方便取得的動物性蛋白質來源。繁殖力強,容易飼養是吳郭魚的特色。但為了養殖、食用、商業需求,水產試驗所在臺灣歷史上曾引進多種吳郭魚,嘗試配種繁殖出更好的吳郭魚。
從吳郭魚到臺灣鯛 源於非洲的臺灣之光
臺灣鯛是臺灣重要的水產,牠的另一個名稱吳郭魚,背後跟隨一段傳奇故事:臺籍日本兵吳振輝、郭啟彰將魚苗從新加坡帶回臺灣,順利繁殖成功並獲推廣,「吳郭魚」之名就是為了紀念他們。
毋免驚 臺灣鯛好吃國際攏知影:搶攻市場時機近 漁民業者須齊心
臺灣曾是第一個把吳郭魚賣到美國的國家,但後來被中國、東南亞等地生產的低價魚瓜分了市場。為了做出市場區隔,臺灣將國產吳郭魚取名為「臺灣鯛」,經過20多年時間,臺灣鯛深受在美華人喜愛。就好像紐西蘭奇異果一樣,臺灣鯛在國際上,也代表著產銷過程經過嚴格把關的最高品質吳郭魚。
高鉦打造臺灣鯛種苗王國:年供苗億尾 市占全臺七成
「高鉦臺灣鯛繁殖場」繁殖出的魚苗,在臺灣市占率超過七成。之所以會有這麼高的市占率,除了優異的育苗技術外,以科學化管理、智慧設施,精準把關的規格化產品與精準出貨量,是商譽與口碑的關鍵。有了好的魚苗,才有好的成魚;在極端氣候肆虐的今天,高品質魚苗帶來的高抗病、高環境抗壓,更是臺灣鯛產業鏈中,不可忽略的重要源頭。
契約養殖穩供貨 口湖臺灣鯛魚片銷美勤:取得國際驗證符世界趨勢 智能養殖抗全球暖化
國產臺灣鯛有四成做外銷,「口湖漁類生產合作社」改變傳統向魚販收魚模式,直接與漁民契約養殖,穩定外銷供貨規格與品質;不僅水產養殖、加工取得多項國際認驗證,合作社更因應國際淨零趨勢,率先為自家魚片碳盤查,把握產品每個可能銷售的機會。全球水產養殖面臨升溫挑戰,口湖合作社更獨家研發智能養殖技術,要讓這尾臺灣鯛繼續游下去。
農藝
無論是紅豆或是洋蔥,要打破根深柢固的結構,單單靠農業部的力量是不夠的,還需要農會民間力量的協助。農業部全力支援需要的相關冷鏈加工設備,農會出面組成農產公司,用符合市場行情的價格收購,進行加工處理,打破市場被壟斷的局面。
寶島慶豐年 Podcast
請連結至各大平臺聆聽: Apple Podcast Spotify KKBOX SoundOn
繽紛彩羽藏於林 遇見臺灣特有種「五色鳥」臺灣擬啄木
身體滿布大面綠羽、頭與胸部有著紅、黃、藍、黑的色彩交錯,這是臺灣長見的五色鳥。牠其實是臺灣的特有種「臺灣擬啄木」,背部常帶有一小塊紅斑。臺灣擬啄木的身長約20公分,叫聲像和尚敲木魚,因此也俗稱「花和尚」。通常出現在海拔 2400 公尺以下的闊葉林,平地樹木較多的地方也有機會看到。
那是島嶼的骨與血與肉,我們不用打穿它——找樹的人談中央山脈/徐嘉君
我們沒有在哈崙工作站多做停留,畢竟找樹的人更有興趣的是島嶼上的巨木森林,我們想要發掘更多的偉大巨木與美麗森林,中央山脈從來都不是阻礙,那是島嶼的骨幹,而我們的大河是發源自中央山脈的血脈,森林跟孕育其中生物便是肌肉,臺灣因為有中央山脈而偉大,成為不平凡的島嶼。
人蟻大戰出奇招:解碼紅火蟻超級基因,開啟防治餌藥新方向
入侵紅火蟻 (以下簡稱紅火蟻) 個性兇殘,防治困難,許多遭到入侵的國家皆很頭痛,包括臺灣。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的王忠信副研究員,多年來持續研究紅火蟻,發現紅火蟻的社群行為,是由六百多個基因鎖在一起的「超級基因」所調控。近年來,他積極尋找超級基因上面、決定蟻后氣味以及工蟻辨識氣味的關鍵基因,希望能開發出更有效的防治餌藥,誘騙工蟻暗殺自己的蟻后。
認明蕉農救星、保護臺灣香蕉品種權!中研院尋找抗黃葉病的香蕉基因
「以前只會吃香蕉,不會特別關心香蕉。」中研院農業生物科技研究中心陳荷明副研究員,過去研究主題無關香蕉,也沒有想過自己有一天會研究香蕉,但有鑑於香蕉黃葉病影響甚鉅,加入了研究的行列。她帶領團隊運用基因序列資料分析,找到鑑定台灣抗黃葉病香蕉品種的分子標誌,保障台灣香蕉的品種專利權,跟著研之有物一起來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