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傳媒
新落成之東港蝦藻類種原庫。此設施具備高度生物安全規劃,為我國白蝦等重要經濟蝦種建立永續發展的保種基地。(照片提供/農業部水產試驗所東港養殖研究中心)
新聞
東港蝦藻類種原庫落成 「水產方舟」拚重返臺灣蝦類王國榮光

農業部水產試驗所全新建置的「東港蝦藻類種原庫」正式啟用。依循高度生物安全標準設計的新設施,整合臺灣重要經濟蝦類的種原保存與關鍵餌料的穩定自給,不僅從源頭鞏固了蝦類產業鏈的安全與完整性,也為臺灣重拾「蝦類王國」的美譽,開啟了永續發展的嶄新里程碑。

新聞
「農業保險之開發與發展」研討會 探討藉由農業保險提升農業經營保障網絡

農業部農金署於昨(9/30)日下午舉辦的「農業保險之開發與發展」研討會,係由周副署長妙芳主持,邀集了國內外產、 […]

新聞
美國農業部次長林德柏格訪臺 美將開放臺灣鳳梨進口

美國農業部貿易及對外農業事務次長林德柏格(Luke Lindberg)今(30)日率團來臺訪問,總統賴清德於總統府接見林德柏格一行時表示,臺灣業者規劃在未來4年採購100億美元的美國農產品,有助加速臺灣畜產業生產效率,提升臺灣糧食安全。林德柏格也帶來好消息,他表示,美國決定進一步開放臺灣鳳梨銷售至美國市場。

新聞
強化國人乳品消費創三贏 臺灣乳業協會與美國乳品出口、生產者協會簽署備忘錄

中華民國乳業協會與美國乳品出口協會(USDEC)及全國牛奶生產者協會(NMPF)今(30)日於乳業協會辦公室,共同簽署合作備忘錄,承諾推動具韌性、負責任且永續的乳業發展,乳業協會理事長徐濟泰希望藉推廣學童奶,提升國人乳品消費量,創造臺美三贏。

新聞
農業部成立跨單位小組助災區復建 受災農田可兩期休耕 比照丹娜絲風災農貸免息1年

樺加沙颱風帶來大量雨水,導致花蓮馬太鞍堰塞湖發生溢流,埋沒農田、房屋,重創花蓮縣光復鄉等地區,農業部長陳駿季今(26)日指示,比照過去重大風災的救助經驗,動員農業部所屬各機關與試驗改良場所人力,成立跨單位協助小組,前進花蓮災區主動關懷受災農民並盤點各項復原需求,全力協助災後重建工作。

新聞
馬太鞍溪堰塞湖蓄水量剩8% 林業保育署評估安裝水位計方式

馬太鞍溪堰塞湖因樺加沙颱風致災,原本安裝在湖體的水位計因此滅失,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今(26)日協請內政部空中勤務總隊直升機支援,搭載相關人員前往馬太鞍溪堰塞湖進行空勘,評估重新安裝水位計的方式,以盡快恢復堰塞湖水位的精準監測與評估。

鄉間小路
鄉間小路
【我吃故我在】把燈關了,玉米來了

工作夥伴跟家人去餐廳吃飯,喝了一碗老火例湯,看見她分享的湯裡有豬骨、玉米和荸薺,給了我靈感,於是,第二天,我就在工作室裡煲了同款。先去豬肉攤買了軟嫩的梅花排,再買去了皮的荸薺,而後在市場裡巡了一圈,終於找到飽滿閃著金光的甜玉米。

【百元風味鈔】鹹甜難喻的滋味:夫婦炊

天冷了,就想來點熱呼呼的煮物。家裡什麼食材都沒有,只有煮火鍋用的豆腐,啊,來煮一鍋「夫婦炊」(めおと炊き)吧。

《京都家滋味》是一部由三位女性作者共同書寫的家常料理散文,分為春夏、秋冬歲時記兩冊。每一篇都是一道「季節御番菜」的廚房隨筆,描述隨著節氣更迭,京都的家料理如何悄悄變化。

Le Gabriel的甜點。餐桌的藝術之完美靠的不只是Chef,餐廳侍者和客人也是參與者。

【不只是吃飯】餐桌的藝術

和朋友吃飯時,大家笑談一個話題:其中一位朋友某次穿短褲去精緻料理餐廳,餐廳服務生說他服裝不符合禮儀,拿出了一條長褲請他套上。我們這位朋友因此憤而離開,寧可不吃飯也不願意穿上餐廳提供的褲子。

市場小巷屋頂蓋得不見天,冬避風、夏遮蔭。

【菜市人生場】龍泉市場的日與夜──臺北龍泉市場

我是先知道有魚湯,才知道有市場的。

某個晚間十一點,朋友帶我來到一個賣鮮魚湯的路邊攤,用滷肉飯、魚肚粥、白菜滷補回稍早花兩小時游泳消耗掉的熱量後,我們沿巷子走回大馬路。沿途兩側全是攤位,這時間當然是休息了,只有幾隻老鼠竄過,搭配朋友的大呼小叫。「這裡是市場耶!」我興奮表示。「妳要來自己來喔,我早上起不來。」

母親拿手的金瓜米粉,將海陸風味凝縮在一碗裡,是我的最愛。

【菊島喫風土】就是愛吃炒米粉

在我們家,米粉永遠是餐桌上令人期待的料理。

雖然看似再平凡不過的一種食材,但在母親的手裡,卻能變出千變萬化的味道;不論是炒的、拌的,還是煮熱湯,每一道都帶著屬於島嶼的氣息,家的味道。

澎湖的南瓜特別香甜,口感綿密,煮起來不像一般南瓜那麼單調。母親拿手的金瓜炒米粉有個巧思,將南瓜同時切塊又切細絲,細碎的南瓜在鍋裡炒到化開,慢慢滲進米粉裡。

晨曦喚醒大地,點點村落的黃光,映照著水田,成了夏季鹿麻產車站的迷人風情。

【阿里山鐵道物語】竹崎監工區:鐵道醫生的日常

那一天,還未破曉時,我便來到鹿麻產車站,準備記錄夏季田園的聲影。站外響起鴨子的呱呱聲、公雞的啼鳴,以及路過農夫的問候聲,瞬間,破曉的時刻變得無比生動。

就在我沉浸這些自然的聲響時,耳機裡突然傳來遠處平交道的響聲。我轉身一看,遠方一輛小臺車正朝車站駛來。當下意識到是「道班」同仁在進行每日「朝巡」。

豐年雜誌
豐年雜誌
《豐年雜誌》2025年9月號 國產羊 肉乳雙鮮

臺灣養羊已有數百年歷史,產業發展與相關技術相對成熟。然而,國內因價格關係,較常食用進口羊肉的現況,和羊乳在與牛乳競爭下,受到政策與成本等多重因素影響,使近年國產羊肉與羊乳的產量、銷售量皆明顯下滑。消費者對羊肉帶有腥味的刻板印象,以及羊乳銷售多侷限於學童市場,都限制了產業的發展。國產羊,肉乳雙鮮,未來如何推廣羊肉在多元料理上的應用,並凸顯羊乳易於消化吸收的營養優勢,是使臺灣羊產業重新贏得市場青睞的重要思考方向。

國產大豆品種「桃園1號—金圓」品種特性表現穩定且顆粒飽滿。

大豆新選擇 桃園1號—金圓適北部栽培:宜機械採收 不易破損好加工

大豆種子富含植物性蛋白質與油分,營養價值高,是東方人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也是豆漿、豆腐、醬油及沙拉油等加工品的主要原料。大豆不僅耐旱,還具有固氮作用(將大氣中的氮氣同化成氮化合物的過程),是水田與旱田輪作的優良作物。為提高糧食自給率與活化休耕地,農業部桃園區農業改良場成功育成全臺第一個適合北部環境栽培的大豆「桃園1號—金圓」。

和雲林青農相約的這天,多日豪雨剛放晴,左起為陳鳳義、柯力誌、我、蔡宗瑋、吳家禎和吳如瀅。

青農心聲:「除了農地和農產,政府更應該保護農民」

7月28日和雲林青農聯誼會約好的這天,因為豪雨影響,除了雲林之外,中南部都停班停課了,高鐵一路南下雖然北部稍微放晴,雲林也沒下雨,不過雲層低低的,和雲林青農聯誼會會長蔡宗瑋等青農碰面時,每個人都擔心中南部又有豪雨災情,心情就像低氣壓籠罩著,剛歷經丹娜絲颱風的巨創,田園家屋又要面對大自然無情的摧殘。

(攝影╱吳尚鴻)

臺灣常見羊品種圖鑑:乳用品種來自瑞士 肉用羊也有本土品系

童話繪本或卡通裡面的小羊,常常長得白白淨淨,然而,如果走進臺灣的畜牧場,會發現實際情況跟故事裡面有出入——確實能見到白色的羊,但也有深棕色、紅棕色、黑色等不同毛色。這些各色各樣的羊隻以山羊為主,從世界各地引進,造就牧場多采多姿的樣貌,也代表臺灣養羊技術觀念逐步成熟、發展至產業化的歷程,但它們究竟都是什麼品種?乳用和肉用的羊又各自有哪些?

臺灣養羊歷史悠久,產業化則是約40多年前展開,如今技術進步也持續求新求變。(攝影╱黃毛)

臺灣羊產業發展史:無腥羶味四季皆宜 國產羊美味不只羊肉爐

家戶門口的羊奶箱,或者冬天熱呼呼的羊肉爐,都是臺灣飲食文化中,與羊產業高度相關的環節。臺灣養羊歷史悠久,產業也愈趨成熟,但羊肉需求高度倚賴進口,羊乳則面對牛乳這個民眾更熟悉的強大競爭對手。目前許多養羊戶與業者嘗試創新、開發多樣食材,凸顯國產羊肉的優點,並研發直接飲用鮮羊乳以外的飲食形式,拓展新客群,繼續寫下國產羊產業的新篇章。

鐘承信的「三郎牧羊場」自1980年代開始已經歷3代經營。

肉乳皆困 國產羊陷高成本少子化泥沼:肉價須調節機制 乳少待鞏固銀髮市場

國產羊肉自2024年底跌至今(2025)年7月,僅剩每公斤均價168.6元,羊農叫苦「賣一隻賠一隻」;此外乳羊飼養頭數亦逐年下降,2024年產乳量10,283公噸是10年最低。無論乳、肉,國產羊市場皆呈現萎縮狀態。面對低價、高成本、少子化等長、短期不利因素衝擊,國產羊究竟該何去何從?

農藝
紅豆人工挑揀瑕疵豆,過程相當很累。(圖片提供/福熊)
農藝
彎腰,為島嶼種下希望的人們》冷鏈提升農產競爭力 農會協助農民打破市場壟斷價

無論是紅豆或是洋蔥,要打破根深柢固的結構,單單靠農業部的力量是不夠的,還需要農會民間力量的協助。農業部全力支援需要的相關冷鏈加工設備,農會出面組成農產公司,用符合市場行情的價格收購,進行加工處理,打破市場被壟斷的局面。

寶島慶豐年 Podcast

請連結至各大平臺聆聽: Apple Podcast Spotify KKBOX SoundOn

遇見五色鳥/內容提供/親子天下 文.圖/邱承宗

繽紛彩羽藏於林 遇見臺灣特有種「五色鳥」臺灣擬啄木

身體滿布大面綠羽、頭與胸部有著紅、黃、藍、黑的色彩交錯,這是臺灣長見的五色鳥。牠其實是臺灣的特有種「臺灣擬啄木」,背部常帶有一小塊紅斑。臺灣擬啄木的身長約20公分,叫聲像和尚敲木魚,因此也俗稱「花和尚」。通常出現在海拔 2400 公尺以下的闊葉林,平地樹木較多的地方也有機會看到。

天長山區域的巨檜森林。(圖片提供/徐嘉君)

那是島嶼的骨與血與肉,我們不用打穿它——找樹的人談中央山脈/徐嘉君

我們沒有在哈崙工作站多做停留,畢竟找樹的人更有興趣的是島嶼上的巨木森林,我們想要發掘更多的偉大巨木與美麗森林,中央山脈從來都不是阻礙,那是島嶼的骨幹,而我們的大河是發源自中央山脈的血脈,森林跟孕育其中生物便是肌肉,臺灣因為有中央山脈而偉大,成為不平凡的島嶼。

入侵紅火蟻 (以下簡稱紅火蟻) 原產在溫暖、潮溼的南美,1920 年代傳入美國,擴散到全美各地,再透過進出口貨物、盆栽泥土傳播,從美國擴散到澳洲、中國、日本、韓國、臺灣等地。(圖片提供/王忠信、李志琦)

人蟻大戰出奇招:解碼紅火蟻超級基因,開啟防治餌藥新方向

入侵紅火蟻 (以下簡稱紅火蟻) 個性兇殘,防治困難,許多遭到入侵的國家皆很頭痛,包括臺灣。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的王忠信副研究員,多年來持續研究紅火蟻,發現紅火蟻的社群行為,是由六百多個基因鎖在一起的「超級基因」所調控。近年來,他積極尋找超級基因上面、決定蟻后氣味以及工蟻辨識氣味的關鍵基因,希望能開發出更有效的防治餌藥,誘騙工蟻暗殺自己的蟻后。

香蕉便宜又美味,不需要一邊吃一邊吐籽。臺灣的香蕉在國際上更是高級蕉代表,被譽為香蕉王國。(攝影/Fluoride (sasablog)@flickrCC BY-NC-ND 2.0 DEED)

認明蕉農救星、保護臺灣香蕉品種權!中研院尋找抗黃葉病的香蕉基因

「以前只會吃香蕉,不會特別關心香蕉。」中研院農業生物科技研究中心陳荷明副研究員,過去研究主題無關香蕉,也沒有想過自己有一天會研究香蕉,但有鑑於香蕉黃葉病影響甚鉅,加入了研究的行列。她帶領團隊運用基因序列資料分析,找到鑑定台灣抗黃葉病香蕉品種的分子標誌,保障台灣香蕉的品種專利權,跟著研之有物一起來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