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傳媒
國土計畫的推行是今年臺灣輿論焦點之一,有諸多不同立場的意見,認為應放緩實施,同時也有學者、公民團體認為如期實施國土計畫才能改善臺灣的土地使用。(攝影/陳大中)
農觀點
【觀點投書】回應農村生活需求、提升農地管理及品質 國土計畫不應再展延/黃偉茹

在2016至2022年間,臺灣耕地面積從74.6萬公頃下降至72.7萬公頃,少了逾1.8萬公頃。前述數據已經顯示舊制度,也就是現行的「區域計畫」及非都市土地使用管制規則,無法真正維護農業生產環境,臺灣即刻需要新的制度工具來協助解決問題,讓國土計畫準時實施,才是真正為臺灣農業發展著想。

新聞
投稿最後10天! 國產蔬菜繪畫競賽有獎金、獎品拿 作品還能編集成筆記本

農業部農糧署輔導豐年社辦理首次「臺灣好食蔬」繪畫比賽,競賽分學生組與樂活組,歡迎國小學童及60歲以上長者踴躍報名,即日起徵件,投稿期限至10月21日截止。學生組優選獎金3,000元,樂活組也有智能恆溫電暖器等獎品,得獎作品還將編集成「臺灣好時蔬筆記本」,預定12月7日於臺北希望廣場舉辦頒獎典禮。

新聞
花藝進校園 華江高中花育課程讓高中生識花、照顧花到懂得用花

農業部農糧署近年推動校園花卉推廣課程,扎根校園花育,今(11)日於華江高中開課,由校外專業花藝教師帶領插花實作,參與課程高一學生從認識國產花卉及其產地、植物品種權,學習如何照顧切花、維護花況持久,讓學生從欣賞花,潛移默化會以花卉療癒、融入生活使用。

只要做好田間管理,有機栽培的蔬菜一樣健康漂亮。(攝影/吳尚鴻)
新聞
【有機世界大會】國立中興大學昆蟲系教授段淑人:盡己所能 推動臺灣有機國夢想

段淑人教授長年研究農業害蟲管理技術,目前同時擔任中興大學「農產品驗證中心」主任及「有機農業推動中心」執行長,在臺灣有機農業發展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在她心目中,推動中心的「推動」二字,不只是「打卡」式的蜻蜓點水,而是更多元、更深層的面向。她期待,透過推動中心,讓有機農業的「球」越滾越大,將臺灣推往有機國的方向更近一點。

新聞
橫跨世紀臺灣后里葡萄溯源 始於日本釀酒葡萄之父川上善兵衛

溯本追源,日本葡萄酒之父川上善兵衛於1890年所創立的「岩の原」葡萄園,正是臺灣最重要的釀酒紅葡萄黑后(Black Queen,ブラック・クイーン)的發源地。樹生酒莊洪吉倍與陳千浩老師念茲在茲,要帶著獲獎的黑后紅埔桃酒重回岩之原葡萄園,來到川上善兵衛的墳前,獻給在天上的日本釀酒葡萄之父,親自說一聲:「非常感謝。」

新聞
檢驗臺灣山茶種原、土肉桂品系、油茶油品 林試所驗證中心鑑定森林產物真假

農業部林業試驗所成立林業驗證中心檢驗森林產物,以DNA分子檢定技術或化學成分分析,分辨原生純種或外來種,降低農民種植到錯誤苗木風險,也維護消費者權益,目前可檢驗臺灣山茶、土肉桂及油茶3種作物;並且,檢驗流程電腦化,上網就可取得即時檢驗資訊。但目前服務對象限於公家機關。

鄉間小路
鄉間小路
《鄉間小路》2024年10月號 怪多滋味

節氣更迭,平安送走中元,又將迎來熱鬧西洋萬聖,應該來點不一樣的。這期《鄉間小路》勇於突破舒適圈,為鄉友們引介不同以往的臺灣特色食材──前往高雄「青隆鱷魚場」,認識曾作為臺灣辦桌文化重要食材的鱷,面對大眾飲食、環境觀念的時代變遷,如今如何發展;也轉進「海王星餐廳」,請國宴級大廚開席當年最鱷料理。

【餐桌上的產地】鱷魚:與鱷同行四十年

對鱷魚的印象一直停留在電影裡,靜靜埋伏水中,無聲凝視萬物,又突然以一身堅硬隆起的外皮出現,將獵物拖入水裡,這樣兇猛的動物要成為食材,屬實難以想像,而想像外的事情總會發生。

午後的高雄天邊隱隱掛著烏雲,越往位於鳥松區的「青隆鱷魚場」開去,天色堆疊得越暗,風雨欲來的樣子,像隱喻著目的地的一切,有什麼正在等待。

「鱷名遠播」匾額。

【餐桌上的產地】鱷魚:開拓鱷路的前行者

在高雄湖內區營業超過三十年的宴會型餐廳「海王星餐廳」,尋常餐廳外觀,櫃檯卻掛著特殊的「鱷名遠播」匾額,整潔寬闊的場地,餐桌布置不失細節。各種精緻菜色與特殊少見的鱷魚餐點,皆來自國宴大廚「阿泉師」高景泉之手,同時他也是鱷魚料理界的名廚。

【餐桌上的產地】鱉:溫泉水滑鱉味美

客人問:「現在要撈嗎?」林信弘抱出一個鋼盆:「剛好雜誌社要來拍,我先撈起來了,你看。」盆底躁動不安,傳出尖銳爪子刮金屬的沙沙聲。

我們探頭看,一隻草綠色的扁平甲殼生物,用爬蟲類的狹長眼珠瞪視我們。頭尖嘴細,像烏龜又像鱷魚,充滿皺褶的長頸生猛有力,在空中不斷揮舞,甚至可以轉動一百八十度往後攻擊,林信弘提醒:「小心別被咬了!」

【餐桌上的產地】白玉蝸牛:南澳蝸蝸們的祕密日常

炎炎夏日,來到南澳鄉金岳部落的育蝸場,怕日晒的蝸牛已躲進野草底下乘涼,或鑽入土裡避暑。午後三、四點氣溫稍轉涼,郭金郎的太太事先將育蝸場的灑水器打開,溫溼的水氣彷彿在提醒蝸牛:「來喔,準備要放飯囉──」如同寵物飼主搖鈴示意小狗來吃飯,一道道噴灑的山泉水,成為蝸牛的開動鈴鐺。

【餐桌上的產地】鮟鱇:一尾醜醜仔,思雙枝

全世界的鮟鱇魚超過三百種,最大共通點是都長得相當「奇特」。臺語有句俗諺「醜醜仔思雙枝(居)」,意思是再怎麼其貌不揚皆能尋覓伴侶。而關於深海鮟鱇魚有趣的特點之一,是身為雌雄共生的魚類,鮟鱇雄魚找到真命天女後,會牢牢咬住對方、寄生其上,逐漸退化成為生殖器,最終與雌魚融為一體。

豐年雜誌
豐年雜誌
《豐年雜誌》2024年10月號 新農業網路行銷 網紅及電商 產量到流量實戰

傳統農業與數位科技的碰撞,會產生什麼結果?數位科技早已融入日常生活,智慧型手機就是代表之一。產銷履歷等資料到倉儲物流、電子商務的營運少不了數位技術,人工智慧(AI)、物聯網(IoT)等智慧農業也可透過網路銜接到手機介面,農民還能拿手機拍照片、影片,透過社群媒體拉近與消費者的距離。生活數位化讓農產銷售管道更多元,改變了行銷方式,流量的確可能化為銷量!

胡忠一表示,將電商平臺與KOL料理教學結合,可以讓農產品的行銷更為多元、有趣。

農業數位行銷「電農」迎網路商機:電商攜手網紅推產銷履歷 共創多贏

臺灣農業行銷經歷一場數位轉型。從傳統銷售模式、電子商務到與網紅攜手合作,不僅拓展多元的銷售管道,還讓農產品行銷變得更加創新有趣。這場行銷革命引領農民進入數位化的「電農」時代。然而,不管市場如何快速變化,農業生產始終不變的是對安心與安全生產的堅持與負責,讓消費者買得放心、吃得安心。

林柏賢在迷茫環島之旅後選擇返鄉務農,意外成為網紅並繼續經營社群網路,目前秋季栽培地瓜、高麗菜、蘿蔔及南瓜等作物。

林柏賢從農一年讓農村被看見:新手觀點社群共鳴 網友踏入產地認識農業

雲林海線地區的臺西鄉,被認為是「風頭水尾」,土地鹽分較高、缺乏灌溉水源,能種植的作物有限。從小在臺北長大的林柏賢,去(2023)年9月回到臺西務農,並以「西部農場」為名經營網路社群,從自身對農村的好奇出發,拍攝短影片分享從農日常與田間趣事,快速累積數萬粉絲,更吸引外縣市民眾親自前來體驗田間樂趣。

張鈺萱在田間做脆瓜料理並拍攝成短影音,讓觀眾了解從產地到餐桌的過程,進而推動農產品銷售。

來莿桐找Sandy 帶你認識地方農產:田間實拍短影音 農會盼導流帶人帶貨

「來莿桐找Sandy」,農會總幹事搖身成為網紅。雲林縣莿桐鄉農會總幹事張鈺萱,以「帽子是農夫必備,白襯衫是CEO標配」穿著走入田間,彎腰種蒜頭、絲瓜園裡現炒絲瓜,或是駕駛割稻機收割,今(2024)年6月底透過臉書60秒短影音介紹,快速圈粉,進而將流量化為金流,創造農會、農民收益。

農良直賣所等公營電商平臺成立,有特殊的時事背景,雖經營規模與民營電商有不小落差,對國產農漁產品產銷調節卻功不可沒。

公營電商開拓通路、調節產銷:農民上架成本低 輔導提升網路行銷能力

近年電商平臺成為農產品消費重要管道,促使農業部(前農業委員會)轄下漁業署及農糧署,相繼委託農業科技研究院成立電商平臺。漁業署2020年成立「鱻魚購」平臺輔導養殖漁業青年行銷水產品,2021年隨COVID-19疫情三級警戒發布,再成立「買魚去」協助漁會、協會、產銷班等漁民團體上架銷售。

張佑承 主要經營平臺:「i3Fresh愛上新鮮」FB追蹤數47萬人 代表作:年營收10億元、會員數200萬人的「i3Fresh愛上新鮮」生鮮電商平臺

愛上新鮮張佑承:「人」是行銷重要因素:農漁產品適合上架嗎?電商有哪些考量?

生鮮電商因COVID-19疫情爆發性成長,農糧署「臺灣農產嘉年華」活動網站串連民營電商促銷農漁產品,其中包括國內最大生鮮電商平臺「愛上新鮮」。愛上新鮮年營業額可達10億元以上,《豐年》採訪愛上新鮮創辦人張佑承,解說電商營運法門,又如何在規模經濟營運下和國內農漁產品合作。

農藝
遇見五色鳥/內容提供/親子天下 文.圖/邱承宗
農藝
繽紛彩羽藏於林 遇見臺灣特有種「五色鳥」臺灣擬啄木

身體滿布大面綠羽、頭與胸部有著紅、黃、藍、黑的色彩交錯,這是臺灣長見的五色鳥。牠其實是臺灣的特有種「臺灣擬啄木」,背部常帶有一小塊紅斑。臺灣擬啄木的身長約20公分,叫聲像和尚敲木魚,因此也俗稱「花和尚」。通常出現在海拔 2400 公尺以下的闊葉林,平地樹木較多的地方也有機會看到。

天長山區域的巨檜森林。(圖片提供/徐嘉君)

那是島嶼的骨與血與肉,我們不用打穿它——找樹的人談中央山脈/徐嘉君

我們沒有在哈崙工作站多做停留,畢竟找樹的人更有興趣的是島嶼上的巨木森林,我們想要發掘更多的偉大巨木與美麗森林,中央山脈從來都不是阻礙,那是島嶼的骨幹,而我們的大河是發源自中央山脈的血脈,森林跟孕育其中生物便是肌肉,臺灣因為有中央山脈而偉大,成為不平凡的島嶼。

入侵紅火蟻 (以下簡稱紅火蟻) 原產在溫暖、潮溼的南美,1920 年代傳入美國,擴散到全美各地,再透過進出口貨物、盆栽泥土傳播,從美國擴散到澳洲、中國、日本、韓國、臺灣等地。(圖片提供/王忠信、李志琦)

人蟻大戰出奇招:解碼紅火蟻超級基因,開啟防治餌藥新方向

入侵紅火蟻 (以下簡稱紅火蟻) 個性兇殘,防治困難,許多遭到入侵的國家皆很頭痛,包括臺灣。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的王忠信副研究員,多年來持續研究紅火蟻,發現紅火蟻的社群行為,是由六百多個基因鎖在一起的「超級基因」所調控。近年來,他積極尋找超級基因上面、決定蟻后氣味以及工蟻辨識氣味的關鍵基因,希望能開發出更有效的防治餌藥,誘騙工蟻暗殺自己的蟻后。

香蕉便宜又美味,不需要一邊吃一邊吐籽。臺灣的香蕉在國際上更是高級蕉代表,被譽為香蕉王國。(攝影/Fluoride (sasablog)@flickrCC BY-NC-ND 2.0 DEED)

認明蕉農救星、保護臺灣香蕉品種權!中研院尋找抗黃葉病的香蕉基因

「以前只會吃香蕉,不會特別關心香蕉。」中研院農業生物科技研究中心陳荷明副研究員,過去研究主題無關香蕉,也沒有想過自己有一天會研究香蕉,但有鑑於香蕉黃葉病影響甚鉅,加入了研究的行列。她帶領團隊運用基因序列資料分析,找到鑑定台灣抗黃葉病香蕉品種的分子標誌,保障台灣香蕉的品種專利權,跟著研之有物一起來了解!

以醬汁白玉蝸牛(白螺肉)罐頭所完成的料理。(攝影/吳尚鴻)

養蝸牛、養家也養部落 世展會「白玉蝸牛計畫」盼改善原鄉生活

在宜蘭南澳,有一個特別的社區產業培力計畫,他們以「白玉蝸牛」養殖作為主軸,在原鄉地區帶領輔導的案家在養殖過程中不只收穫利潤、幫助家庭經濟,更重建並提升個人的生活信心、促進家庭與部落整體的關係。「我們想把白玉蝸牛發展成一個產業,改善原鄉地區缺乏工作機會、經濟狀況差導致部落人口外流、家庭失能的弱勢情況。」

鳳梨光憑外觀並不容易判斷風味,這是老欉區的鳳梨。

一方風土一方滋味 不同土質種出不一樣的鳳梨味:田區觀察與田間踩草保溼經驗談

青農老斌以無農藥、無肥料雙無栽培土鳳梨約9年,並自2022年4月開始進行鳳梨田踩草的試驗,也就是不割草,而是將雜草踩壓至不影響鳳梨植株生長的狀態;經過一年多踩草試驗,他發現田間保水能力變好,然而在降雨較多的情況下卻對鳳梨風味造成影響,同時新、舊兩塊田區的土質與收成,也能比較出明顯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