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傳媒
由農業部指導、財團法人豐年社主辦的「2024城南有意思 春日好好市集」將於4月20至21日登場。(攝影/吳尚鴻)
新聞
春日好好市集下周末登場 上百優質農特產品新鮮直送  體驗生態瓶等DIY手做

「2024城南有意思 春日好好市集」將於4月20至21日登場,今宣布活動開跑,公布包含小農市集、手作工藝體驗、毛寶貝專區以及劇團、音樂演出等內容,邀請民眾共襄盛舉。豐年社董事長楊宏志表示,今年活動主打互動與體驗,希望民眾親身體驗不同活動,並從中感受意義。

擁有寵物身分證的寵物犬黑桃與飼主受邀參與「飼主專區看過來 寵物身分證上線」發表記者會。
新聞
農業部推電子化「寵物身分證」 代理部長陳駿季:邁出寵物福利系統建置第一步

「今天只是一個開始,是針對寵物福利系統建置的第一步」,農業部代理部長陳駿季指出,寵物身分證後續福利正研擬中,會在日後陸續推出,「例如持寵物身分證至醫療院所會有相關優惠,甚至於在寵物醫療資訊清楚完整的情況下,後續寵物保險的辦理也會更容易推動。」

以醬汁白螺肉罐頭所完成的料理。
新聞
養蝸牛、養家也養部落 世展會「白玉蝸牛計畫」盼改善原鄉生活

在宜蘭南澳,有一個特別的社區產業培力計畫,他們以「白玉蝸牛」養殖作為主軸,在原鄉地區帶領輔導的案家在養殖過程中不只收穫利潤、幫助家庭經濟,更重建並提升個人的生活信心、促進家庭與部落整體的關係。「我們想把白玉蝸牛發展成一個產業,改善原鄉地區缺乏工作機會、經濟狀況差導致部落人口外流、家庭失能的弱勢情況。」

臺灣鳳梨外銷再有突破,經歷近8年努力,終獲准出口紐西蘭。圖為農業部防檢署組長翁壹姿及紐方植物健康組長Janine Collier簽署「臺灣蔬果輸紐輸出計畫」
新聞
歷經8年努力臺灣鳳梨獲紐西蘭批准輸入 番石榴列下波討論名單中

經過近8年努力,臺灣鳳梨終獲許可進口紐西蘭。臺紐雙方於今(9)日召開臺紐經濟合作協定(ANZTEC)食品安全檢驗與動植物防疫檢疫措施聯合管理委員會(SPS JMC)會議簽署「臺灣蔬果輸紐輸出計畫」,為臺灣鳳梨外銷寫下新頁,成為繼荔枝與芒果之後,又一項叩關紐西蘭的生鮮果品。

主圖:農業部將今(2024)年度香蕉收入保險投保期限延長至4月30日止,提醒農民朋友們把握時效、踴躍投保,降低災害來臨時產生的損失,並維持穩定的經營收益。
新聞
香蕉價跌量減先莫慌! 蕉農穩定收益靠這張 農金署:香蕉收入保險投保延長至4月30日

農業部自2020年開始試辦香蕉收入保險,保障範圍涵蓋香蕉價跌及量減,至今已連續4年都有出險理賠,累計理賠金額為新臺幣2,546萬元。今(2024)年度香蕉收入保險保單原銷售至3月1日止,但為使部分因農忙尚未投保的蕉農能獲得保險保障,農業部已將今年度投保期限延長至4月30日止,鼓勵農民朋友把握時效、踴躍投保,詳情可向當地農會洽詢。

莨仕國際有限公司成為首間捐款贊助緩衝綠帶植樹的企業。(圖片提供/農村水保署北部分署)
新聞
打狗溪畔造綠帶 企業政府攜手植樹護水土

農村水保署臺北分署與莨仕國際有限公司於宜蘭縣大同鄉打狗溪畔,一同進行緩衝綠帶植樹活動,成為農村水保署去年8月揭牌以來,由企業捐款至機關專戶,協助機關進行緩衝綠帶植樹的首例。臺北分署希望有更多企業一同響應,為農業部門2040淨零排放目標與環境永續努力。

鄉間小路
鄉間小路
《鄉間小路》2024年4月號 臺食新味

生活在臺灣最特別之處,是日常混搭著各國移民文化,街邊巷口常見的東南亞超市,異國餐廳與食攤選擇多樣。更重要的是,這些多元飲食文化、食材需求,以及定居在臺從農的新移民人口,正在為臺灣農業寫出一頁嶄新篇章。

根據移民署資料,現移居至臺灣的新住民中,除中國外,以來自越南和印尼比例最高。「臺食新味」著眼於此,以這兩國為開題,帶讀者走進地方農村產地,探訪三位原國籍越南或印尼的新住民、青農。

越南湄公河。

【國情指南】越南

越南,全稱為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Socialist Republic of Vietnam)。儘管胡志明市廣為人知,但其實越南首都是河內。

雖說越南一向給人濕熱印象,不過,因全國緯度不一,各區域氣候也有所不同。北越如河內一帶,氣候與臺灣屏東、高雄等南部城市類似;冬季最低溫約至十℃,夏季則可能超過三十八℃。胡志明市以南的南越,則長年都維持約二十六℃至三十五℃的熱帶氣溫。中越如峴港、順化等區域,雖然氣候變化不明顯,但仍可以感受到些微四季變化。

翠園越南餐廳的熱門料理。

【鄉間食堂】經典越味,清爽不敗

一九七六年原「翠林」於臺大公館創辦,一九八〇年代陸續擴店,有了「翠園」、「翠薪」以及新的「翠林」越南餐廳,創始店也就此功成身退。從奶奶、父親林志明到如今的三代目林斯揚,專注傳承越南料理的清爽風味,堅守幾十年來的食物記憶與品質水準,使得此一家族餐飲企業,成為臺灣聲名遠播的越南菜老店之一。

美濃的野蓮田裡,黎柏杏掌握命運,淘洗出一方越南水域。

【餐桌上的產地】綠金野蓮,餐桌前的越南風景

「野蓮出庄,野蓮出庄/粄仔店紅到海產擔/炒嫩薑/脆又爽……」提起野蓮,你腦中浮現的是林生祥獨特嗓音下客腔濃厚的〈野蓮出庄〉,還是熱炒店必點、油鍋滋響爽脆清甜的美濃特色野菜?是〈關雎〉的「參差荇菜」,抑或烈日下露出水池的幾顆人頭?正式名「龍骨瓣莕菜」的野蓮,無疑已從早期不起眼的水塘野菜,躍身成「後菸葉時代」推動農村經濟的美濃之光。你可知,就野蓮農黃詞偉所言,其中支撐整個產業的幕後功臣,百分之九十五是越南勞動者?

阿九現在一個人種了四甲金鑽鳳梨田。

【餐桌上的產地】越南媳婦的生態友善鳳梨

大武山下,鬆散的紅土被紺紅的鳳梨葉覆蓋,隨著緩坡起伏,在那種總是把頭皮晒鬆然後晒傷的陽光下,像是晒一床巨大的棉被。為了躲避過晒,鳳梨農阮氏政清晨四、五點就起床到田裡工作,等七、八點太陽出來,越熱越容易累,才回家休息到下午,再去巡檸檬田、芋頭田,還有種榴蓮蜜賣給印尼、泰國、菲律賓等來臺灣工作的「外國人」。等到太陽下山稍微涼爽了,她會再去一次鳳梨田澆水。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壅塞的越南街頭。(攝影 王志元)

【食趣聞】越南印象:胡志明時光信件

我曾在越南胡志明市第七郡的「孫德勝大學」當外文系的漢語老師。雖然已經是超過十年前的事了,記憶裡的胡志明市依然簇新如一棟剛蓋好的大樓,並且仍持續地往上蓋著。第七郡是胡志明市規劃的新市鎮,道路與建築幾乎都是現代化的嶄新樣貌。許多與外國人有關的組織都位在此區域,例如專門給外國人讀的學校、外商企業等,如果用臺灣的城市發展史來比喻的話,第七郡約莫就像是臺北正開始發展中的天母。

豐年雜誌
指定蔬菜是日本穩定大宗蔬菜產銷的制度一環,「菜單」長期不變,納入青花菜是半世紀以來首次新增品項。(攝影/盧亞屏)
豐年雜誌
日本國產青花菜看俏 將列為「指定蔬菜」:完善的補助機制 相隔半世紀納入新品項

2024年1月22日,日本農林水產省(相當於我國農業部)發布了青花菜將於2026年起列入「指定野菜」的訊息。日文「野菜」即為蔬菜之意,某種蔬菜若是深受日本國民喜愛、消費量大,變成日常餐桌上必要的品項,便會被列為「指定野菜」(以下翻譯為「指定蔬菜」)。

《豐年雜誌》2024年3月號 森羅林萃 根植本土森林精油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近年積極推動非木質林產物的產業發展,去(2023)年農業部通過新增「森林精油」為林產品初級加工項目,林業保育署與轄下八個地區分署打頭陣,將造林木與原生植物萃取出精油,連結產官學三方共同投入,邁向臺灣森林精油生產的行列。

臺灣No.1燉飯米 花蓮26號:因應米食文化演變育種 在地品種、在地栽培

義大利燉飯在國內餐廳菜單上已不少見,有些餐廳會以國內的一般稉米製作,但部分餐廳仍有製作道地義大利燉飯的需求。臺灣一直以來沒有以燉飯為利用目的育成的水稻品種,也造成國內持續進口「Arborio」和「Carnaroli」這兩個義大利知名的燉飯米,近年進口量穩定維持每年100噸以上。基於此,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多年前開始朝向有別於傳統水稻品種的燉飯米品種選育。

食物上到餐桌前的里程可能比你想得更遠,生產面可溯及田間管理之前,加工運銷更有廣而深的鋩鋩角角。(攝影/吳尚鴻)

從產地到餐桌 食物歷經哪些環節?走一遍食物里程 做出更認真的消費選擇/焦鈞

農食供應鏈可大致分為:生產、收穫、加工、包裝、倉儲、配送至廚房烹調等七個步驟。在農作生產、水產養殖之前,其實還有更關鍵的環節,就是「生產投入」;所謂的生產投入,包括資本與技術的投入,資本就是農漁民決定生產養殖之前必須籌措足夠資金;與消費者比較相關的是,不論農作、水產或畜牧產業,決定採用哪一個品種、管理技術,會影響到後端供應鏈環節。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署長 林華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研究所博士、曾任林務局局長、國立臺灣博物館副館長、文化部專門委員兼媒體公關組長、科長、林務局保育組技正、臺北市立動物園副研究員、組長、臺灣省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助理研究員

本土森林植物精油 吸吐臺灣山林香氣:精油產業活化林業 剩餘枝葉可去化、林農有收益

2017年是臺灣「國產材元年」,隔年全國農業會議訂出十年後——2028年國產材自給率達成5%的目標,增加至五倍。距離目標達成時間,今年來到期中考階段,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積極推動可相輔相成的非木質產業發展,轄下全國八個地區分署將在今年全部各自推出不同風土的特色本土植物精油原料生產,衍生精油、純露及香水等相關產品。

林產類加工大變革 邁向森林精油初級加工里程碑:林業保育署領軍 輔導林農「萃」出香氣與產值

「玉桂出雲山」土肉桂精油及純露、「解碼柳杉」精油創新商品陸續問世,引起愛好者注目。本土森林精油今年更將百花齊放,為推動國產精油的產業鏈,農業部去(2023)年下半年新增「森林精油」為林產品初級加工項目,鼓勵林農或林業合作社一起投入生產臺灣香氣行列,將每年約3千公噸的莖葉、枝梢殘材等林業剩餘資材萃出精油。結合產官學的合作,將以往不受重視的林業剩餘資材多元利用,創造最終木材收穫前的額外收益。

農藝
以醬汁白螺肉罐頭所完成的料理。
農藝
養蝸牛、養家也養部落 世展會「白玉蝸牛計畫」盼改善原鄉生活

在宜蘭南澳,有一個特別的社區產業培力計畫,他們以「白玉蝸牛」養殖作為主軸,在原鄉地區帶領輔導的案家在養殖過程中不只收穫利潤、幫助家庭經濟,更重建並提升個人的生活信心、促進家庭與部落整體的關係。「我們想把白玉蝸牛發展成一個產業,改善原鄉地區缺乏工作機會、經濟狀況差導致部落人口外流、家庭失能的弱勢情況。」

在巢中坐鎮,看顧雛鳥的紅嘴黑鵯。Photo by Yiju Cheng on Unsplash

不僅是就地取材!鳥巢如何演化?可由鳥類親緣關係解鎖

如果把全世界的鳥巢放在一起看,會發現什麼有趣的模式呢?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洪志銘副研究員、端木茂甯助研究員與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碩士生方怡婷,統整全世界五千多種鳥巢,推算鳥巢的演化史,發現鳥巢與鳥類的演化歷程息息相關,研究成果刊登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毛奇規定自己每週插花預算在200元以內,預算限制下大部分花材都是國產切花,順便認識臺灣地產花材。(圖片提供/毛奇)

每日記事,一週插花:足夠好的日常

當大家都在說「好好生活」的時候,飲食作家毛奇重新給「好」下一個定義──好,是足夠好,是日常。毛奇每天以一張照片搭配一則短文,紀錄日常飲食與生活體驗。

俯瞰曾文水庫。(圖片來源/行政院新聞局;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灌溉嘉南半世紀 曾文水庫的竣工與開放

曾文水庫是臺灣大規模綜合水利建設,更是政府首次發行糧食實物債券籌募款項,克服各項艱鉅工程,至1973年10月竣工。曾文水庫發揮灌溉、防洪、公共給水與水力發電效益,至今年屆滿50年,就讓我們一起探索這座多功能水庫從籌劃、興建到完工啟用的歷程。

根據研究,光是住在人類四周就能讓動物發福。(圖片來源/Gloria Manna@flickr CC BY-ND 2.0 DEED)

共病時代》野生動物會「過胖」嗎?要怎麼讓人類在內的動物變瘦?

人類不是地球上唯一會發胖的動物!而且會發胖的動物不只是那些典型的肥仔,像是身型臃腫的河馬與海象,就連鳥、爬蟲動物、魚,甚至昆蟲都會定期增胖與減重。牠們這麼做的時候並沒有另外訂購服飾,也沒有運用打針、吃藥、進行心理治療或動手術以投入瘦身聖戰,動物世界的增胖有太多人類可以借鏡的地方。

Photo by amol sonar on Unsplash

氣候穩定地區的受災風險反而較大?來自印度農村的田野經濟學

每到颱風天或寒流來襲,農作物損害的新聞常攻佔各大版面。在極端氣候影響下,農民需承擔的受災風險加劇!我們常羨慕氣候條件相對穩定的地區,但該處的受災風險真的比較小嗎?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專訪院內經濟研究所莊雅婷助研究員,以世界糧食出口大國印度作為研究田野,剖析降雨量的變化對不同地區、不同類型農民的生計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