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傳媒
台泥表示,施作漁電共生案場的養殖用水池,皆合法施工配置光電板與基樁,無太陽光遮蔽魚塭的問題。(圖片來源/台泥提供)
新聞
台泥嘉謙綠能義竹光電場被撤照 台泥盼有差異化裁量基準與補救機制

台泥子公司「台泥嘉謙綠能」位於嘉義縣義竹鄉的漁電共生場域,因其中一養殖戶遭嘉義縣政府判定無養殖事實,已於去年12月9日廢止義竹一期漁光案F區農業用地容許作農業設施使用許可。台泥昨(13)日發布重訊表示,為維護另外3位養殖戶的權益,已於今年1月9日依法向農業部提出行政救濟程序,並向仲裁協會提起2,000萬元損害賠償請求。

新聞
政院食安聯合稽查 牡蠣約一成來自境外 國產茶合格率達96%

為杜絕國產茶葉遭進口茶葉「混茶」,境外牡蠣混充「臺灣蚵」販售,行政院食品安全辦公室督導衛福部、農業部共同規劃辦理茶、進口蛋品業者、牡蠣聯合稽查專案,行政院今(14)日公布,112年12月至今年1月間,市售標示為「臺灣」的牡蠣產地鑑定73件,有7件為境外牡蠣,依法移送檢調單位偵辦;去年茶葉產地鑑別609件,合格率達96%。

新聞
小型遠洋鮪延繩釣漁船政府收購每公噸4萬元 專案計畫末年、登記期限剩兩周

全球海洋漁業資源過度開發,傳統遠洋漁撈國家捕撈配額逐漸調降,且鑒於漁業經營須符合國際勞動公約標準,農業部漁業署輔導無法適應當前競爭環境的小型遠洋鮪釣漁船退場,112年起推動為期3年的小鮪釣船專案收購計畫,由政府以每公噸4萬元收購,並負責漁船船體搗毀事宜,今年為最後一年,登記期限將於2月27日截止。

新聞
關務署查獲鰻苗走私14萬餘尾 漁業署:3月底前均管制出口

財政部關務署臺北關12日鎖定可疑出口貨物及出境旅客,查獲空運走私出口鰻苗14萬2,680尾,市價至少170萬元以上,依《海關緝私條例》規定沒入,後續轉供學術研究及放流等公共利益目的使用,以增裕漁業資源。農業部漁業署表示,鰻魚產業仰賴天然捕撈鰻苗,鰻線、鰻苗及幼鰻等3種規格,每年11月1日至隔年3月31日列為管制出口期。

新聞
水試所開發全球首例尾斑鈍鰕虎人工繁養殖 可望降低野外採捕壓力

尾斑鈍鰕虎(環帶鰕虎)是海水養殖觀賞水族中常用來維持魚缸環境的「功能性生物」,歐美市場每尾單價約35美元,但尾斑鈍鰕虎是珊瑚礁生態系魚類之一,人為採捕已造成生態環境壓力,農業部水產試驗所成功建立全球首例尾斑鈍鰕虎人工繁養殖技術,可望替代野外採捕。

新聞
衛福部證實政院指令 效期14天內乳品才可標示為鮮乳 15天以上須拿掉「鮮」字

國內酪農產業擔憂進口乳品保存期限動輒70天、90天,卻以「鮮乳」之名販售,對國產鮮乳造成不公平競爭。衛福部食藥署今(12)日公開表示,衛福部今日早上接獲行政院指令,保存期限14天(含)以下的乳品才可以標示為鮮乳,15天以上「鮮」字要拿掉,衛福部會開始啟動行政程序。

鄉間小路
鄉間小路
《鄉間小路》2025年2月號 開運吃年糕

雖說現今可以看到的年糕百百款,街頭小吃的韓國辣炒年糕加魚板、江浙餐館裡雪裡紅炒寧波年糕,甚或日式百貨唐吉訶德裡,隨著新年起始陳列出的各式日本鏡餅裝飾……但說到年糕,臺灣最經典的代表,終究是傳統口味的甜年糕(甜粿)吧。那黏稠、彈力十足,來自糯米的延展特性,加上糖的甜蜜風味,臺灣人為生活奮鬥的堅韌與熱情,盡在其中顯現。

【年糕指南】黏黏有餘香

由糯米製成的傳統臺灣年糕,又稱甜粿,寓意年年高升,是臺灣過年酬神祭祖、餐桌必備的甜點。

除了臺灣,中國寧波年糕以蓬萊米製作,是年節祈福常見供品,口味可鹹可甜。韓國過年的年糕湯,有長壽健康的吉祥意涵。日本過年則有鏡餅,歲末年初時擺放於神壇或者玄關敬神。

老寧波人最幸福的滋味—開春素菜炒年糕。

【年糕指南】中國寧波年糕:品嚐千年稻米文化的美味

從「河姆渡遺址」算起,寧波已有七千多年的稻米文化,自古盛產各式米製品。寧波年糕能夠出圈,除了慈城所產的優質粳米和水源,還有水磨和搗搡的精細工藝,讓年糕產生細膩、柔韌的質地和口感。

加了牛肉、海苔絲、蛋黃絲、蛋白絲的年糕湯。(照片提供 裴樹京)

【年糕指南】韓國年糕:祈願富足的風土特色食材

韓國的「糕」定義上,是白米、糯米、高粱等穀物,或馬鈴薯製作的糕點。以製作方式來看,大致可分為打糕、蒸糕、煎糕、水煮糕;以功能來看,常見的有秋夕(中秋)的松餅(송편)、搬家後分送新鄰居的紅豆蒸糕(팥시루떡)、孩子出生滿一百天的白雪糕(백설기)、週歲宴或生日宴的紅豆高粱糰子(수수팥떡)、彩虹糕(무지개떡)和黃豆粉年糕(인절미)⋯⋯等。

知名雜貨商店,推出可每年重複使用的木製鏡餅。

【年糕指南】日本鏡餅:福氣飽滿的日本年糕

比起臺灣年貨大街的叫賣聲與「恭喜恭喜你」的此起彼落,日本的年節準備,安靜不少,年菜多半已事前訂購、老鋪蕎麥麵店前,人們呼著白氣,排隊買乾麵條與高湯包、有些人則到花店購買「門松」以及「注連繩」的裝飾物,而一般的超市,除了擺出豪華魚料拼盤與和牛壽喜燒肉片外,紅色紙盒裝的「鏡餅」,也在聖誕商戰後,有了自己的展示區。

臺灣年糕(甜粿)

【鄉間食堂】四季耕讀農園:以百分百的純米糕粿敬時日

農曆年前,花蓮壽豐「四季耕讀農園」的李慶豪與劉慧芸正忙著製作期間限定的年糕(甜粿)。他們堅持糕粿必須純米製作,不單因為樸實的滋味,更有小時候與家人花上漫長時間一起磨米炊粿的回憶。不知何時開始,做粿不再是家家戶戶的過年工事,市面上賣的米製品也難再找到記憶中的口味,於是夫妻倆依循古法,用自己種的米做出簡單而純粹的傳統米食。

豐年雜誌
豐年雜誌
《豐年雜誌》2025年2月號 深遊農旅 休閒商機玩出農業價值

農業旅遊已成為國人重要休閒生活,也是認識農業的一扇門,封面照片中的香格里拉休閒農場正是其中老牌的優質業者。農業旅遊結合國內深度旅遊趨勢,食農體驗、在地文化、環境生態都能發展成業者特色,進而規劃、串連遊程。農遊的意義,並不僅是旅遊的一種,更能具體發揮農業、農漁山村的多功能性價值。每一次的農遊,都有機會助益在地糧食生產、農業與農村乃至生態的永續性,這也是長期耕耘的休閒農場、農村餐廳、在地社區與各方協力者的關懷和期望。

臺南16號具強健生長勢,以9吋盆栽培亦能生產優質果實,果重約1.9公斤左右。(圖片提供╱宇辰種苗)

洋香瓜「臺南16號」 網紋緊密肉細緻:抗白粉病綠肉新品種 涼溫期栽培理想選擇

洋香瓜屬於甜瓜大家族,和同屬甜瓜家族、在臺灣栽培已有3百餘年的香瓜相比,洋香瓜果皮較厚。為提供農民於晚秋至早春期間,亦即涼溫期種植更具競爭力的綠肉網紋洋香瓜品種,農業部臺南區農業改良場多年間深入研究抗白粉病、適合涼溫期栽培的特性,育成「臺南16號」,為我國洋香瓜產業添注活水。

臺灣針對農業實行補貼超過半世紀,相關政策也需與時俱進,達到改善農民所得與生活的目標。(圖片提供╱吳勁毅)

建構農業安全網 改革補助政策增加韌性:五大支柱兼顧生產、生態 保障農民生活/楊明憲

1974年臺灣實施「稻穀保價收購制度」,標誌農業政策進入「補償型」階段,補助成為農業政策要項,至今已50個年頭。然而,臺灣農業補助政策多元,往往牽一髮動全身,對糧食生產與產業發展影響深遠,需要全面檢視並與時俱進檢討。

農業體驗遊程已是農業經營一部分,經過長期發展產業化,可謂農業、農村多重效益的代表之一。(圖片提供/溫仲良)

從觀光採果到水果旅行 休閒農業已是臺灣品牌:兼顧經濟、環境與文化保護 讓農村發展「走更久」

臺灣休閒農業發展至今半世紀,最高一年吸引近3千萬人次遊客造訪,以農村魅力創造百億元消費產值。6年前台灣休閒農業發展協會推出的「特色農業旅遊場域認證」,去年底新增永續及食農的認證;「臺灣生態旅遊與地方創生聯盟」也在去年底宣布成立,臺灣農業旅遊發展不僅好玩,多元又繽紛。

香格里拉創辦人張清來是國內「休閒農場」先驅,曾為拓展農場複合經營的空間積極奔走。

香格里拉:休閒農場要「讓人願意一來再來」:告別觀光思維 休閒放鬆、深度體驗是經營之道

位於宜蘭縣冬山鄉的「香格里拉休閒農場」,是臺灣第一家將農業與觀光休閒結合的休閒農場。創辦人張清來在社區營造概念未及萌芽的1980年代,到距離農村再生推行仍遠的90年代,即以複合式經營的休閒農場嘗試為農業走出新路。

仙湖休閒農場 發展旅遊是為服務農業:「最終會讓家鄉變好的 一定是在農業身上」

銜接旅宿、遊憩的休閒農業,可謂是農業的門面,但臺南東山仙湖休閒農場農二代經營者吳侃薔認為,讓家鄉變好,不能僅靠休閒農業中旅遊觀光的層面,而要「讓旅遊為農業服務」,帶動消費者深入認識在地文化與農產品。

農藝
農藝
寶島慶豐年 Podcast

請連結至各大平臺聆聽: Apple Podcast Spotify KKBOX SoundOn

遇見五色鳥/內容提供/親子天下 文.圖/邱承宗

繽紛彩羽藏於林 遇見臺灣特有種「五色鳥」臺灣擬啄木

身體滿布大面綠羽、頭與胸部有著紅、黃、藍、黑的色彩交錯,這是臺灣長見的五色鳥。牠其實是臺灣的特有種「臺灣擬啄木」,背部常帶有一小塊紅斑。臺灣擬啄木的身長約20公分,叫聲像和尚敲木魚,因此也俗稱「花和尚」。通常出現在海拔 2400 公尺以下的闊葉林,平地樹木較多的地方也有機會看到。

天長山區域的巨檜森林。(圖片提供/徐嘉君)

那是島嶼的骨與血與肉,我們不用打穿它——找樹的人談中央山脈/徐嘉君

我們沒有在哈崙工作站多做停留,畢竟找樹的人更有興趣的是島嶼上的巨木森林,我們想要發掘更多的偉大巨木與美麗森林,中央山脈從來都不是阻礙,那是島嶼的骨幹,而我們的大河是發源自中央山脈的血脈,森林跟孕育其中生物便是肌肉,臺灣因為有中央山脈而偉大,成為不平凡的島嶼。

入侵紅火蟻 (以下簡稱紅火蟻) 原產在溫暖、潮溼的南美,1920 年代傳入美國,擴散到全美各地,再透過進出口貨物、盆栽泥土傳播,從美國擴散到澳洲、中國、日本、韓國、臺灣等地。(圖片提供/王忠信、李志琦)

人蟻大戰出奇招:解碼紅火蟻超級基因,開啟防治餌藥新方向

入侵紅火蟻 (以下簡稱紅火蟻) 個性兇殘,防治困難,許多遭到入侵的國家皆很頭痛,包括臺灣。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的王忠信副研究員,多年來持續研究紅火蟻,發現紅火蟻的社群行為,是由六百多個基因鎖在一起的「超級基因」所調控。近年來,他積極尋找超級基因上面、決定蟻后氣味以及工蟻辨識氣味的關鍵基因,希望能開發出更有效的防治餌藥,誘騙工蟻暗殺自己的蟻后。

香蕉便宜又美味,不需要一邊吃一邊吐籽。臺灣的香蕉在國際上更是高級蕉代表,被譽為香蕉王國。(攝影/Fluoride (sasablog)@flickrCC BY-NC-ND 2.0 DEED)

認明蕉農救星、保護臺灣香蕉品種權!中研院尋找抗黃葉病的香蕉基因

「以前只會吃香蕉,不會特別關心香蕉。」中研院農業生物科技研究中心陳荷明副研究員,過去研究主題無關香蕉,也沒有想過自己有一天會研究香蕉,但有鑑於香蕉黃葉病影響甚鉅,加入了研究的行列。她帶領團隊運用基因序列資料分析,找到鑑定台灣抗黃葉病香蕉品種的分子標誌,保障台灣香蕉的品種專利權,跟著研之有物一起來了解!

以醬汁白玉蝸牛(白螺肉)罐頭所完成的料理。(攝影/吳尚鴻)

養蝸牛、養家也養部落 世展會「白玉蝸牛計畫」盼改善原鄉生活

在宜蘭南澳,有一個特別的社區產業培力計畫,他們以「白玉蝸牛」養殖作為主軸,在原鄉地區帶領輔導的案家在養殖過程中不只收穫利潤、幫助家庭經濟,更重建並提升個人的生活信心、促進家庭與部落整體的關係。「我們想把白玉蝸牛發展成一個產業,改善原鄉地區缺乏工作機會、經濟狀況差導致部落人口外流、家庭失能的弱勢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