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傳媒
臺灣生鮮豬肉獲准輸入新加坡,是繼去年打開菲律賓市場後又一突破。(攝影/林韋言)
新聞
臺灣生鮮豬肉獲准輸入新加坡 重返日本市場是下階段目標

臺灣生鮮豬肉外銷傳來好消息,農業部今(29)日表示,臺灣生鮮豬肉獲准輸入新加坡市場,成為繼去(112)年菲律賓後,第2個同意我國外銷生鮮豬肉的國家,獲准輸入的嘉一香將以冷藏方式出口生鮮豬肉,首批預計10多公噸。動植物防疫檢疫署副署長徐榮彬表示,下階段以重返日本市場為目標。

新聞
移除綠鬣蜥行動中央地方達共識 民眾受訓後補抓成蜥每隻250元

綠鬣蜥近年繁衍數量大增,對農作物生產造成危害,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日前與全國各縣市達成共識,若是委託專業廠商移除,建議單價成蜥每隻500元,完成受訓參與移除行動民眾則是每隻250元。農業部預計明年提供移除經費。

為期3天的2024年臺灣花卉推介會於南港展覽館正式開跑。
新聞
促進產業交流、推廣日常用花 2024年臺灣花卉推介會登場

為期3天的2024年臺灣花卉推介會,今(22)日於臺北市南港展覽館登場。今年展出逾1,500種花卉,包含多種新育成的品種,搭配講座、體驗的設計,促進臺灣與國外業者交流。活動也針對一般民眾,設置生活用花示範、花卉應用體驗等內容。

新聞
農地、戶籍地相離可投農保 農業改良場審認實耕資格 明起可至戶籍地農會投保

農業部修正農保審查辦法,針對實際從農達一定經營規模者,即使農地與戶籍地,兩者位在不同縣市且不相毗鄰鄉(鎮、市、區)範圍,仍可投保農保,今(21)日生效。相關農民實耕資格由農地所在農業部所屬農業改良場審查、核發實耕證明,明日起可持證明文件至戶籍所在地農會投保農保,同時強制加保農民職業災害保險。

AVPA第7屆國際茶葉大賽
新聞
法國AVPA第7屆國際茶葉大賽出爐 臺灣拿下茶葉類13金18銀

法國農產品加值協會「AVPA第7屆國際茶葉大賽」結果出爐,AVPA主席Philippe Juglar 特別蒞臨2024台北國際茶酒咖啡展親自頒獎給28個獲獎的茶農與茶品牌。今年臺灣在茶葉類拿下13座金獎、18座銀獎、18座銅獎和22座特別獎,共計71款茶品獲獎。

佳麗黃金鐵三角總經理吳建康(左一)、技術總監莊素女(右二)、執行長陳淑敏(右一)
新聞
挑戰全方位數位轉型一次到位:佳麗果物開創精品果乾新商務模式

佳麗果物黃金鐵三角執行長陳淑敏、總經理吳建康和技術總監莊素女,六年前為了消化一家瀕臨倒閉農產工廠水果庫存的合作結緣,因理念攜手創業,擁有絕對味蕾莊素女、果乾烘焙技術專家吳建康以及商務營運大將陳淑敏,各司其職發揮專長,不僅讓農產工廠脫胎換骨,穩居果乾、果茶委託代工霸主,更獲農業部雲世代數位轉型計畫挹注,邁向數位轉型。

鄉間小路
鄉間小路
《鄉間小路》2024年12月號 森光之路

臺灣著名觀光勝地,阿里山以優美自然風景、深厚人文歷史,位列國家級森林遊樂區。阿里山林業鐵路系統更具百年歷史,沿線充滿豐富生態與人情故事,林鐵不僅屬於臺灣,也是世界級的文化珍寶。

儘管一路走來不易:二〇〇九年,阿里山遭遇莫拉克風災重創;林鐵修復期間又受阻於天災不斷,十五年來無法澈底竣工。直到今年(二〇二四),在眾人排除萬難的努力下,林鐵嘉義站到阿里山站全線恢復通車,撥雲見山。

阿里山林鐵水社寮的螢光鐵道。

【探路阿里山】遇見阿里山的自然之美

聞名中外的阿里山位於嘉義山區。一般熟知的阿里山多指國家森林遊樂區所屬的區域,也就是沼平、祝山、姊妹潭、巨木群等周邊景點,結合阿里山林業鐵路,以「五奇新八景」的特色,年年吸引大量遊客前來探訪。

【生態旅遊】沿光誕生的路線,走探人文生態

山間秋剛涼。清晨了,但夜與風還繼續,自然深影暗沉沉在林鐵車窗外漫成寧靜的黑,車廂遊客擁擠,或坐或站搖搖晃晃在夢與現實間瞌睡。導覽員靖芹的解說從我的耳機傳來,聊著火車正經過的地方、她們在此度過的童年回憶,以及即將前往觀日的地景特色。莫名想起那部九○年代的電影《愛我就搭火車》,漫長車程讓搭車的人開始探索自我陰暗本質,試著彼此坦誠面對。如同此刻的我們,也正循光的明亮前進。

第九號橋梁。對於喜愛記錄阿里山火車的人來說,竹崎灣橋祕境絕對不陌生。除了可以在觀景臺上欣賞小火車,還可以看到牛稠溪支流中的火車倒影。天氣晴朗時,這裡更是林鐵迷必訪聖地。奮起湖頭上的光崙山,還有水社寮上方的四天王山,都在畫面遠方連綿山脈中現身了。

【林鐵故事】阿里山林業鐵路:一段與家鄉對話的覺旅

二○一八年,我成為「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的一分子。在此之前,我對這條馳名中外的鐵路充滿了好奇,渴望親眼見證那如畫般的風景。終於,同年十二月底,我迎來了第一次搭乘阿里山林鐵的機會。

嘉義火車站海拔三十公尺,第一月臺的北側是阿里山林業鐵路搭乘點(上圖),在此可以看到臺鐵「1067mm」與阿里山林鐵「762mm」兩種不同軌距並列。從嘉義站上車往東到竹崎站,屬於林鐵的平地段;接著開始爬山,過了知名的奮起湖站後,下一站就是以鄒族文化圖騰裝飾的多林車站

【林鐵故事】多林站:我的小村如此多林

清晨從嘉義市出發,沿著迴環曲複的山巒「之」字繞行,撥雲見霧,攀過一個個山巔、又下過一個個山坳,才發現整個阿里山區,其實是一個具體而微,卻又包羅萬象的世界。若搭林鐵,經過在奮起湖的短暫休止,小火車將穿過大凍山麓的長隧道,看見節理分明的「塔山」峭壁首次近距離現身,不知不覺竹林雜木已經漸漸轉為人造的柳杉,並迎來入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前最後兩個聚落──多林。

【林鐵故事】十字路站:家離鐵道那麼近

過了多林,就是十字路。這兩個地方,巧妙地呼應了佛洛斯特(Robert Lee Frost)兩首知名詩作〈雪夜停林畔〉(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與〈未竟之路〉(The Road Not Taken)的意象。煩心時,不妨來一趟林鐵小旅行,在列車未進站的鐵道邊,將掛懷不決的事物暫時放下,敞開雙臂擁抱風、霧,感受山林,甚至星空,或許就能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向、答案。

豐年雜誌
豐年雜誌
《豐年雜誌》2024年11月號 養殖新活水 高經濟海魚上陸

今年10月30日,臺灣龍虎斑在歷經8年協商後,成功獲准銷日,成為繼青斑、龍膽石斑後第三種可以外銷日本的養殖石斑魚種。臺灣養殖技術先進、分工精細,有「養殖王國」之稱,與沿近海漁業互補供應國人水產需求。近年臺灣持續開發新養殖物種、精進技術,包括產業成熟的午仔魚、新興發展而漸有突破的黑喉、紅喉、土魠魚等,滿足市場需求也讓漁業邁向永續。

臺南19號植株低矮、不易倒伏的特性有利於機械採收,且其籽粒經蒸煮後口感軟綿、花生風味濃郁,具市場開發潛力。

落花生臺南19號 豐產生長期短利機器採收:口感軟綿適蒸煮 滿足農民、業者多元生產需求

臺灣種植落花生多用於食品加工,其中帶殼蒸煮花生綿密清爽的口感深受消費者喜愛,然而目前蒸煮花生市場主流品種「臺南17號」在高溫高溼環境下易徒長,莖條糾結不便機械採收;農業部臺南區農業改良場歷時10年,於2020年育成植株矮、不易倒伏,生長期短且更為豐產的紅色種皮落花生品種「臺南19號」,提供農民種植落花生的新選擇。

近年臺灣農家所得逐漸提高,未來如要維持成長,號召更多人成為專業農家是要務之一。(攝影╱吳尚鴻)

農家所得提高的政策意義與展望:產業升級增強競爭力 專業農扮演火車頭╱陳吉仲

今(2024)年9月農業部公布2023年農家所得,農民所得延續近年上升趨勢。細究相關數據,「專業農家」的所得增加率較高,可謂農業火車頭。既有農業政策如何拓展市場、改善軟硬體設備,助專業農家發揮帶動產業效果?本文分析相關數字反映的政策意義,包括「新農業政策」2016年上路以來的成效,以及未來如何延續既有政策效益,持續調整臺灣農業體質,增加農民收益。

各種關於農產運銷的錯假訊息中,常被認為施打生長激素的白肉雞堪稱頭號「受害者」。(攝影/林韋言)

面對農業錯假訊息的因應之道:建立民眾識讀能力 降低不實資訊傷害╱焦鈞

「不是白色蛋殼的蛋都不要吃」、「果實生長緊密的葡萄都用膨大劑」……,這些在各網路社群、聊天群組傳播的「食安資訊」,都是經農政單位或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公開澄清的假消息,但仍難免引起恐慌,衝擊民眾對農產品的信心。當類似訊息愈來愈氾濫,從根本建立民眾對農業資訊的識讀能力最為重要,本文分析常見農業錯假訊息類型與傳播管道,並提出相關政策建議。

海洋資源復育及養殖潛力魚種圖鑑

俗諺說「一午二紅沙,三鯧四馬鮫,五鮸六嘉鱲,七赤鯮八馬頭,九春子十烏喉」,雖各地對魚種的稱呼、排名不盡一致,卻反映過去臺灣捕撈海魚的飲食文化,有哪些偏好;有的俗稱指涉範圍其實包含多個相似物種。如今這些魚種,有的已被人類養殖,亦有部分出現自然資源萎縮情形,因此一部分物種已在進行資源復育。

1995年張錦宜初到水產試驗所任職,首先執行由中研院院士廖一久主持的「紅鼓魚的生理與成長研究」計畫。30年前原為巴掌大小、不到1歲的紅鼓魚,如今已長成巨魚(見圖右)。

繁養殖新魚種 領先全球更永續:開發高經濟海水魚種 為資源復育迎新契機

臺灣養殖漁業有300年以上歷史,1960年代為國內養殖漁業發展的關鍵時期,草魚、鰱魚和草蝦、烏魚人工繁殖技術成功,1980年代以降石斑魚、午仔魚人工繁殖突破,確立海水魚的種苗生產技術。隨著氣候變遷與漁業資源耗竭,農業部水產試驗所開展聚焦高經濟性海水魚類的人工繁殖新發展,包括黑喉、土魠等魚種。

農藝
農藝
寶島慶豐年 Podcast

請連結至各大平臺聆聽: Apple Podcast Spotify KKBOX SoundOn

遇見五色鳥/內容提供/親子天下 文.圖/邱承宗

繽紛彩羽藏於林 遇見臺灣特有種「五色鳥」臺灣擬啄木

身體滿布大面綠羽、頭與胸部有著紅、黃、藍、黑的色彩交錯,這是臺灣長見的五色鳥。牠其實是臺灣的特有種「臺灣擬啄木」,背部常帶有一小塊紅斑。臺灣擬啄木的身長約20公分,叫聲像和尚敲木魚,因此也俗稱「花和尚」。通常出現在海拔 2400 公尺以下的闊葉林,平地樹木較多的地方也有機會看到。

天長山區域的巨檜森林。(圖片提供/徐嘉君)

那是島嶼的骨與血與肉,我們不用打穿它——找樹的人談中央山脈/徐嘉君

我們沒有在哈崙工作站多做停留,畢竟找樹的人更有興趣的是島嶼上的巨木森林,我們想要發掘更多的偉大巨木與美麗森林,中央山脈從來都不是阻礙,那是島嶼的骨幹,而我們的大河是發源自中央山脈的血脈,森林跟孕育其中生物便是肌肉,臺灣因為有中央山脈而偉大,成為不平凡的島嶼。

入侵紅火蟻 (以下簡稱紅火蟻) 原產在溫暖、潮溼的南美,1920 年代傳入美國,擴散到全美各地,再透過進出口貨物、盆栽泥土傳播,從美國擴散到澳洲、中國、日本、韓國、臺灣等地。(圖片提供/王忠信、李志琦)

人蟻大戰出奇招:解碼紅火蟻超級基因,開啟防治餌藥新方向

入侵紅火蟻 (以下簡稱紅火蟻) 個性兇殘,防治困難,許多遭到入侵的國家皆很頭痛,包括臺灣。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的王忠信副研究員,多年來持續研究紅火蟻,發現紅火蟻的社群行為,是由六百多個基因鎖在一起的「超級基因」所調控。近年來,他積極尋找超級基因上面、決定蟻后氣味以及工蟻辨識氣味的關鍵基因,希望能開發出更有效的防治餌藥,誘騙工蟻暗殺自己的蟻后。

香蕉便宜又美味,不需要一邊吃一邊吐籽。臺灣的香蕉在國際上更是高級蕉代表,被譽為香蕉王國。(攝影/Fluoride (sasablog)@flickrCC BY-NC-ND 2.0 DEED)

認明蕉農救星、保護臺灣香蕉品種權!中研院尋找抗黃葉病的香蕉基因

「以前只會吃香蕉,不會特別關心香蕉。」中研院農業生物科技研究中心陳荷明副研究員,過去研究主題無關香蕉,也沒有想過自己有一天會研究香蕉,但有鑑於香蕉黃葉病影響甚鉅,加入了研究的行列。她帶領團隊運用基因序列資料分析,找到鑑定台灣抗黃葉病香蕉品種的分子標誌,保障台灣香蕉的品種專利權,跟著研之有物一起來了解!

以醬汁白玉蝸牛(白螺肉)罐頭所完成的料理。(攝影/吳尚鴻)

養蝸牛、養家也養部落 世展會「白玉蝸牛計畫」盼改善原鄉生活

在宜蘭南澳,有一個特別的社區產業培力計畫,他們以「白玉蝸牛」養殖作為主軸,在原鄉地區帶領輔導的案家在養殖過程中不只收穫利潤、幫助家庭經濟,更重建並提升個人的生活信心、促進家庭與部落整體的關係。「我們想把白玉蝸牛發展成一個產業,改善原鄉地區缺乏工作機會、經濟狀況差導致部落人口外流、家庭失能的弱勢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