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傳媒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推動國土生態綠色網絡建置計畫,藉由劃定45條「國土綠網保育軸帶」,讓中央山脈的國有森林與周邊淺山、平原、海岸相互串聯形成生態網絡,2026年林業保育署月曆以《阡陌之森》為主題,從中精選12條保育軸帶,邀請5位知名插畫家創意繪製。即日起至10月28日24時止開放線上預購,月曆與桌曆均限時不限量。
農業部推動植物診療師證照制度,今年舉辦首屆「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等考試植物診療師考試」,15日放榜,共643人考試及格。植物診療師國家考試採及格制,6科目平均分數最高「榜首」為屏東科技大學植物醫學教學醫院前「儲備植醫」、現經營「興農」農藥行的陳泊菘,平均分數85.42分。
為展現永續農遊推動成果,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今(15)日於集思交通部國際會議中心舉辦「永續農遊高峰會」,邀請國內外重量級嘉賓與談,透過主題演講、場域案例分享與企業實踐交流,展現臺灣農遊多元樣貌與文化底蘊。全球農業旅遊聯盟主席Carla Barbieri首度來臺訪問,他於會中以國際視野剖析全球農業旅遊趨勢。
烏山頭水庫水質檢測有檢出「陰離子界面活性劑」紀錄,遭質疑受到清潔劑汙染,立法院經濟委員會今(15)日邀農業部長陳駿季報告業務概況並備質詢,多名立委詢問此議題,陳駿季表示,水庫水質檢測「陰離子界面活性劑」濃度若為0.03mg/L,估算大約要用到12公噸清潔劑,意謂極不可能。
農業部自今年一期作起推動「糧食產業全面升級計畫」,立法院經濟委員會今(15)日邀農業部長報告業務概況,包括立委蔡易餘也質詢推動情形,陳駿季指出,今年一期稻作產地溼穀價格每百臺斤(刈)1,132元,較去年同期增加123元;繳交公糧數量反而減少1.9萬公噸。二期稻作自11月起正逐步收穫,陳駿季說,他對糧價「絕對有信心」。
農業部預告「農民職業災害保險試辦辦法」第22條修正條文,提高農民職災保險就醫津貼給付水準,在農民繳交保險費不變的前提下,若因實際從事農業工作遭遇職業傷病無法工作時,除可申請傷病給付,一併核給的就醫津貼則有所提升,有住院事實者每日發給金額自900元提高為1,200元,若無住院的情形則每日發給金額自50元提高至100元。
影音專區
鄉間小路
生活在他方,是一種美好但可實踐的想像。人無法選擇在哪裡出生、成長,但也許,至少有比較高的可能性,可以選擇有能力之後要居住在哪裡、過什麼樣的生活──生活的樣貌,取決人與環境如何互動。
島嶼不大,山卻很多,不管居處何方,海幾乎都在身旁。城市與鄉村的距離並不遙遠──這是臺灣獨有、放諸世界也少見的地理條件──假如感覺生活欺騙了你,不妨試著換個地方待待看。
【理想移居自足指南】實踐者對話:遇見種種困難,都增加了生活的幸福感
奔忙於效率至上的現代都市,島內移居期待半農勞動,成為許多人暗自嚮往的生活,脫離看似徒勞的生存迴圈,想要親近土地,實現某種程度的自給自足。為此,編輯部邀請了兩組移居山林,半農半X的實踐者:獨自在梨山生活超過二十五年的李寶蓮,以及在臺東鹿野共同生活近十年的「共農共食」團體,透過她們的經驗對話,呈現獨自移居與團體合作兩種截然不同的樣貌。
【移居CHECK LIST】實踐者提醒:移居狀況先想想
土地╱居住問題
李寶蓮(以下簡稱寶):現今臺灣農地被炒作,是一個難以突破的客觀障礙,導致真心想在土地上生活的人很難取得土地。
共農共食(以下簡稱農):土地租賃的不穩定性是可能面臨的最大問題。經常遇到地主有其他規劃、租約到期或被轉租給他人等情況。
【半農半寫作】機智的移居,如魚得水
「每天來菜園不一定是工作,家裡的果皮菜渣,我也會拿到菜園當覆蓋物。」李盈瑩穿著白襯衫、工作褲和雨鞋,戴著草編帽,手拿鐮刀,站在近午的菜園中穿梭、工作,一身優雅乾爽,對照在太陽底下兩小時就像是各自經歷大雨的我與攝影師,她顯得游刃有餘。
【半農半木作】在南澳蓋小屋的山小日子
「十九歲那年,我就想哪天是不是能在這裡蓋一間屬於自己的小屋。」站在渺無人煙的郊野、施作進度已略見雛型的木構骨架旁,蔡山緩緩說出少時夢想。大約同個時期,二〇一〇年左右,蔡山的父親,在地人稱「阿江」的陳昌江正開始提倡「南澳自然田」,引領了一波南澳打工換宿、體驗自然農法,以及下鄉、移居的風潮。
【半農半音樂】和你一起,輕快的生活
「我們移居不是什麼華麗轉身,就是要想辦法生活下去。」臺東長濱的天氣晴,亮晃晃的陽光穿透稀稀疏疏的葉子,打在「長濱船團基地」上,陳冠宇坐得四平八穩,一旁的以莉.高露(Ilid Kaolo)爽朗的笑說:「很多人以為我們當初去南澳種田是因為很有錢,怎麼可能?有一次我們正手工打稻穀的時候,一個路人經過,說在公視看過我們,形容說:『你們就是在臺北走投無路來這邊種田的!』某個程度來說,也不能說他錯啦。」
豐年雜誌
農業部農業試驗所歷經多年研究,成功育成高油酸落花生品種「台農11號」,不僅株型矮、適合機械化採收,還具備高產量與高品質特色。與一般品種相比,秋作產量提升達三成,油酸含量更高達78~83%,顯著優於一般落花生,能有效延長油脂穩定性與保存期限,大幅降低加工業者在倉儲與品管上的壓力。
田園裡的電吉他 中村拓真與爽風農園的日常:農業與音樂都是生活的一種
豪雨過後的福岡炎夏,農園裡只剩下蟲鳴與灌溉溪流的潺潺聲。然而,就在這一片寧靜之中,你依稀可以聽見幾段搖滾樂和弦從工房裡流瀉而出。那聲音的來源是中村拓真,爽風農園的主人,同時也是一名搖滾樂手。
農田水利工程減碳實例——以朴子溪渡槽為例
嘉南大圳自1930年代完工以來,為臺灣重要的農業灌溉系統之一,支撐著嘉南平原數十萬公頃的農田灌溉。隨著時代變遷,農田水利設施不僅肩負穩定供水的使命,同時順應全球趨勢,符合國家永續發展政策目標,位於嘉義縣的朴子溪渡槽改建工程,便是兼顧功能效益與永續價值的典型案例。
優化農田水利設施巡檢及圳路清淤作業
臺灣地形陡峭、河川短促,加上海島型氣候導致降雨時空分布不均,豐枯水期差異顯著,而近年氣候變遷又更使枯旱缺水與短延時強降雨等加劇。農業部農田水利署(以下簡稱農水署)各管理處轄管之農田水利設施,承擔穩定灌溉任務功能。
活化收益農田水利非事業用不動產,永續發展農田水利事業
農田水利事業為農業基礎設施之一環,為確保糧食安全及農業永續,促進農田水利事業發展,健全農田水利設施之興建、維護及管理,以穩定供應農業發展所需之灌溉用水及擴大灌溉服務,農業部農田水利署(以下簡稱農水署)需籌措農田水利事業經費,以辦理農田水利事業及維護灌溉管理組織之營運。
人與自然共同編織的民族文化:魯凱族的花環植物 凝聚社群、傳承文化
若您參加過魯凱族的婚宴,一定會讚嘆繽紛多彩且充滿文化裝飾的新人和伴娘的服飾裝扮,魯凱族與民族植物的連結,不僅在漁獵、飲食上發展出獨特而豐富的地方知識,更體現在日常生活中,服飾、家屋、庭園都昇華出特有的文化美學,其中與植物關聯性最強,也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獨具特色的花環與頭飾,蘊含的文化意涵,透過植物將人、自然與文化緊密編織在一起。
農藝
無論是紅豆或是洋蔥,要打破根深柢固的結構,單單靠農業部的力量是不夠的,還需要農會民間力量的協助。農業部全力支援需要的相關冷鏈加工設備,農會出面組成農產公司,用符合市場行情的價格收購,進行加工處理,打破市場被壟斷的局面。
寶島慶豐年 Podcast
請連結至各大平臺聆聽: Apple Podcast Spotify KKBOX SoundOn
繽紛彩羽藏於林 遇見臺灣特有種「五色鳥」臺灣擬啄木
身體滿布大面綠羽、頭與胸部有著紅、黃、藍、黑的色彩交錯,這是臺灣長見的五色鳥。牠其實是臺灣的特有種「臺灣擬啄木」,背部常帶有一小塊紅斑。臺灣擬啄木的身長約20公分,叫聲像和尚敲木魚,因此也俗稱「花和尚」。通常出現在海拔 2400 公尺以下的闊葉林,平地樹木較多的地方也有機會看到。
那是島嶼的骨與血與肉,我們不用打穿它——找樹的人談中央山脈/徐嘉君
我們沒有在哈崙工作站多做停留,畢竟找樹的人更有興趣的是島嶼上的巨木森林,我們想要發掘更多的偉大巨木與美麗森林,中央山脈從來都不是阻礙,那是島嶼的骨幹,而我們的大河是發源自中央山脈的血脈,森林跟孕育其中生物便是肌肉,臺灣因為有中央山脈而偉大,成為不平凡的島嶼。
人蟻大戰出奇招:解碼紅火蟻超級基因,開啟防治餌藥新方向
入侵紅火蟻 (以下簡稱紅火蟻) 個性兇殘,防治困難,許多遭到入侵的國家皆很頭痛,包括臺灣。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的王忠信副研究員,多年來持續研究紅火蟻,發現紅火蟻的社群行為,是由六百多個基因鎖在一起的「超級基因」所調控。近年來,他積極尋找超級基因上面、決定蟻后氣味以及工蟻辨識氣味的關鍵基因,希望能開發出更有效的防治餌藥,誘騙工蟻暗殺自己的蟻后。
認明蕉農救星、保護臺灣香蕉品種權!中研院尋找抗黃葉病的香蕉基因
「以前只會吃香蕉,不會特別關心香蕉。」中研院農業生物科技研究中心陳荷明副研究員,過去研究主題無關香蕉,也沒有想過自己有一天會研究香蕉,但有鑑於香蕉黃葉病影響甚鉅,加入了研究的行列。她帶領團隊運用基因序列資料分析,找到鑑定台灣抗黃葉病香蕉品種的分子標誌,保障台灣香蕉的品種專利權,跟著研之有物一起來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