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傳媒
新聞
農業部公告樺加沙風災花蓮縣農損救助 馬太鞍溪堰塞湖下游田區地段免現勘

樺加沙颱風對花蓮地區造成農業災情,農業部今(25)日公告農業天然災害救助措施,花蓮全縣的大豆及光復鄉的農產全品項辦理現金救助及低利貸款;尤其針對災損嚴重的光復鄉,除公告救助外,受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影響下游田區的地段採免現勘方式辦理。

新聞
立委指農業部「官僚殺人」 陳駿季力駁:張冠李戴、移花接木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23日溢流造成14人罹難等嚴重災情,立委黃國昌日前卻以農業部長陳駿季在8月13日立法院朝野協 […]

新聞
馬太鞍溪堰塞湖比照南投「爆破」? 農業部揭最終處置方案可能性

根據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今日上午航拍影像推估,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蓄水量剩餘1,300萬公噸,壩體已縮減不少,外界關心堰塞湖後續處置方式,林業保育署署長林華慶今日於行政院院會後記者會透露,若汛期有3個月以上的空窗時間,有機會沿溪床開便道抵達堰塞湖,輸送土石下來,但諸多選項方案,均須跟專家討論後,再盡快決定。

新聞
馬太鞍溪堰塞湖蓄水剩1300萬公噸 維持紅色警戒 林保署公開應變全紀錄

農業部今日報告馬太鞍溪堰塞湖最新情況,依據今日上午航拍,堰塞湖溢流口下切105公尺,蓄水量剩餘1,300萬公噸,因壩體及周圍地質仍不穩定,會有局部水量流出,持續維持紅色警戒。針對花蓮縣政府近日稱農業部9次緊急通報是累積的「行政文件」,不是「連續9次示警強制撤離」,農業部表示,「紅色警戒」通報就應強制撤離。

新聞
堰塞湖溢流將「邦查農場」淹覆全毀 負責人蘇秀蓮估重建要兩三年 仍盼保種旱稻倖存

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讓「邦查農場」受損嚴重,5公頃菜園全毀,溫室、農機具也被沖走,農場負責人蘇秀蓮初估損失「5、600萬跑不掉」,且兩三年內恐無任何收入。本身是阿美族的蘇秀蓮5年前著手復育、保種原生旱稻,也在這次天災中全軍覆沒,但她仍保有一絲樂觀說,「旱稻是原生種、生命力很強」,還有機會從頭來過。

新聞
馬太鞍堰塞湖「無立即潰堤危險」? 農業部:楊柳颱風、920均曾請花蓮縣撤離、疏散

近日網路流傳8月13日立法院朝野協商影音片段,指農業部昔稱堰塞湖「無立即潰堤危險」,未還原完整備詢狀況,農業部今日表示,當時是說明楊柳颱風可能造成的風險,時間點並不相同以外,8月12日楊柳颱風襲臺,農業部已請花蓮縣政府撤離過一次;樺加沙颱風來襲,也提前在9月20日通知縣府進行疏散。

鄉間小路
鄉間小路
《鄉間小路》2025年9月號 果真好冰棒

往昔九月,該是夏意逐漸收攏,秋涼漸展的時候。只是這陣子從體感便可知夏熱的尾巴彷彿還會緩緩延續。剛巧迎上的農曆閏六月,大概也是如此預示:暑氣仍盛。時間被拉長的明亮豔夏裡,各位鄉友們的清涼祕技是什麼?

要我們說,首選當然是推薦先吃根臺灣在地鮮果製成的冰棒,一口咬下去,冰涼直衝腦門,水果甜味化開,果泥還嚐得到果肉纖維,降溫的速度大概比冷氣還快──一枝在手,閒散街走。

臺灣物產豐饒,冰棒也因此有了各種不同的在地口味。

【冰棒指南】好棒一枝冰

一八九六年,大稻埕知名仕紳、茶商李春生設立了臺灣首座製冰廠,開啟寶島冰品的快速發展。入口沁涼百百款,刨冰、雪花冰、綿綿冰、冰淇淋、霜淇淋……各擁不同食尚美學與支持者,但不少人對冰品的「第一次親密接觸」當屬冰棒了──買杯果汁插根筷子冰進冷凍庫,滿心期待倒扣出消夏的童年,相信誰都有過?

【鄉間食堂】春一枝:將枝頭春意留在掌心

大約二十年前,臺東鹿野高台旁,一座由閒置製茶廠改造而成的陽春製冰廠裡,李銘煌和鄰人果農合作,費盡心思想解決當地水果過熟、過剩的問題,經歷無數次摸索與嘗試,終於在二〇〇七年成功研發出第一枝釋迦口味的枝仔冰,冰棒品牌「春一枝」也於焉而生。

春意盎然的水果冰棒,枝枝出自鹿野。

在欉紅的愛文上蓋甜

到訪時,恰逢臺東愛文芒果採收季尾聲,春老闆說有位農友特地留了一欉芒果要讓我們瞧瞧。臺東這麼遠,來都來了,自然要去。李銘煌跳上他那輛性格到「有春」(ū-tshun,剩餘)的皮卡,帶著我們抵達青海路三段附近的「吳記芒果園」,眼前霎時地闊天寬:九甲地種有五甲愛文,四甲夏雪,幅員遼邈實在驚人。

春老闆自推,各種口味,歡迎品嚐。

鹿野76:春一枝嘴,誠實商店不用顧

當初之所以設立這間『鹿野76』商店,是想讓兒子和朋友們暑假時有地方可以打工,不料人潮並沒有想像得多,他們甚至還感到有些失落。因為門口有貼我的電話號碼,他們離開後不久,我的電話就被打爆了,一天二十幾通都在問,老闆請問你們有開店嗎?

【鄉間食堂】義順製冰廠:客庄原生百年臺味冰棒

早上十點,走在新竹縣新埔鄉成功老街上,遠遠便能看見顯眼綠色招牌「義順製冰廠」,門框上的陳舊木頭招牌題著「義順」,店面懷舊、復古,是知名已傳承百年的冰店。儘管來客眾多,只見第三代老闆,一九六九年出生的陳智弘倚著冰櫃,不疾不徐按客人點選口味打包,瞬即賣出數十枝冰棒。

豐年雜誌
豐年雜誌
《豐年雜誌》2025年9月號 國產羊 肉乳雙鮮

臺灣養羊已有數百年歷史,產業發展與相關技術相對成熟。然而,國內因價格關係,較常食用進口羊肉的現況,和羊乳在與牛乳競爭下,受到政策與成本等多重因素影響,使近年國產羊肉與羊乳的產量、銷售量皆明顯下滑。消費者對羊肉帶有腥味的刻板印象,以及羊乳銷售多侷限於學童市場,都限制了產業的發展。國產羊,肉乳雙鮮,未來如何推廣羊肉在多元料理上的應用,並凸顯羊乳易於消化吸收的營養優勢,是使臺灣羊產業重新贏得市場青睞的重要思考方向。

國產大豆品種「桃園1號—金圓」品種特性表現穩定且顆粒飽滿。

大豆新選擇 桃園1號—金圓適北部栽培:宜機械採收 不易破損好加工

大豆種子富含植物性蛋白質與油分,營養價值高,是東方人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也是豆漿、豆腐、醬油及沙拉油等加工品的主要原料。大豆不僅耐旱,還具有固氮作用(將大氣中的氮氣同化成氮化合物的過程),是水田與旱田輪作的優良作物。為提高糧食自給率與活化休耕地,農業部桃園區農業改良場成功育成全臺第一個適合北部環境栽培的大豆「桃園1號—金圓」。

和雲林青農相約的這天,多日豪雨剛放晴,左起為陳鳳義、柯力誌、我、蔡宗瑋、吳家禎和吳如瀅。

青農心聲:「除了農地和農產,政府更應該保護農民」

7月28日和雲林青農聯誼會約好的這天,因為豪雨影響,除了雲林之外,中南部都停班停課了,高鐵一路南下雖然北部稍微放晴,雲林也沒下雨,不過雲層低低的,和雲林青農聯誼會會長蔡宗瑋等青農碰面時,每個人都擔心中南部又有豪雨災情,心情就像低氣壓籠罩著,剛歷經丹娜絲颱風的巨創,田園家屋又要面對大自然無情的摧殘。

(攝影╱吳尚鴻)

臺灣常見羊品種圖鑑:乳用品種來自瑞士 肉用羊也有本土品系

童話繪本或卡通裡面的小羊,常常長得白白淨淨,然而,如果走進臺灣的畜牧場,會發現實際情況跟故事裡面有出入——確實能見到白色的羊,但也有深棕色、紅棕色、黑色等不同毛色。這些各色各樣的羊隻以山羊為主,從世界各地引進,造就牧場多采多姿的樣貌,也代表臺灣養羊技術觀念逐步成熟、發展至產業化的歷程,但它們究竟都是什麼品種?乳用和肉用的羊又各自有哪些?

臺灣養羊歷史悠久,產業化則是約40多年前展開,如今技術進步也持續求新求變。(攝影╱黃毛)

臺灣羊產業發展史:無腥羶味四季皆宜 國產羊美味不只羊肉爐

家戶門口的羊奶箱,或者冬天熱呼呼的羊肉爐,都是臺灣飲食文化中,與羊產業高度相關的環節。臺灣養羊歷史悠久,產業也愈趨成熟,但羊肉需求高度倚賴進口,羊乳則面對牛乳這個民眾更熟悉的強大競爭對手。目前許多養羊戶與業者嘗試創新、開發多樣食材,凸顯國產羊肉的優點,並研發直接飲用鮮羊乳以外的飲食形式,拓展新客群,繼續寫下國產羊產業的新篇章。

鐘承信的「三郎牧羊場」自1980年代開始已經歷3代經營。

肉乳皆困 國產羊陷高成本少子化泥沼:肉價須調節機制 乳少待鞏固銀髮市場

國產羊肉自2024年底跌至今(2025)年7月,僅剩每公斤均價168.6元,羊農叫苦「賣一隻賠一隻」;此外乳羊飼養頭數亦逐年下降,2024年產乳量10,283公噸是10年最低。無論乳、肉,國產羊市場皆呈現萎縮狀態。面對低價、高成本、少子化等長、短期不利因素衝擊,國產羊究竟該何去何從?

農藝
紅豆人工挑揀瑕疵豆,過程相當很累。(圖片提供/福熊)
農藝
彎腰,為島嶼種下希望的人們》冷鏈提升農產競爭力 農會協助農民打破市場壟斷價

無論是紅豆或是洋蔥,要打破根深柢固的結構,單單靠農業部的力量是不夠的,還需要農會民間力量的協助。農業部全力支援需要的相關冷鏈加工設備,農會出面組成農產公司,用符合市場行情的價格收購,進行加工處理,打破市場被壟斷的局面。

寶島慶豐年 Podcast

請連結至各大平臺聆聽: Apple Podcast Spotify KKBOX SoundOn

遇見五色鳥/內容提供/親子天下 文.圖/邱承宗

繽紛彩羽藏於林 遇見臺灣特有種「五色鳥」臺灣擬啄木

身體滿布大面綠羽、頭與胸部有著紅、黃、藍、黑的色彩交錯,這是臺灣長見的五色鳥。牠其實是臺灣的特有種「臺灣擬啄木」,背部常帶有一小塊紅斑。臺灣擬啄木的身長約20公分,叫聲像和尚敲木魚,因此也俗稱「花和尚」。通常出現在海拔 2400 公尺以下的闊葉林,平地樹木較多的地方也有機會看到。

天長山區域的巨檜森林。(圖片提供/徐嘉君)

那是島嶼的骨與血與肉,我們不用打穿它——找樹的人談中央山脈/徐嘉君

我們沒有在哈崙工作站多做停留,畢竟找樹的人更有興趣的是島嶼上的巨木森林,我們想要發掘更多的偉大巨木與美麗森林,中央山脈從來都不是阻礙,那是島嶼的骨幹,而我們的大河是發源自中央山脈的血脈,森林跟孕育其中生物便是肌肉,臺灣因為有中央山脈而偉大,成為不平凡的島嶼。

入侵紅火蟻 (以下簡稱紅火蟻) 原產在溫暖、潮溼的南美,1920 年代傳入美國,擴散到全美各地,再透過進出口貨物、盆栽泥土傳播,從美國擴散到澳洲、中國、日本、韓國、臺灣等地。(圖片提供/王忠信、李志琦)

人蟻大戰出奇招:解碼紅火蟻超級基因,開啟防治餌藥新方向

入侵紅火蟻 (以下簡稱紅火蟻) 個性兇殘,防治困難,許多遭到入侵的國家皆很頭痛,包括臺灣。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的王忠信副研究員,多年來持續研究紅火蟻,發現紅火蟻的社群行為,是由六百多個基因鎖在一起的「超級基因」所調控。近年來,他積極尋找超級基因上面、決定蟻后氣味以及工蟻辨識氣味的關鍵基因,希望能開發出更有效的防治餌藥,誘騙工蟻暗殺自己的蟻后。

香蕉便宜又美味,不需要一邊吃一邊吐籽。臺灣的香蕉在國際上更是高級蕉代表,被譽為香蕉王國。(攝影/Fluoride (sasablog)@flickrCC BY-NC-ND 2.0 DEED)

認明蕉農救星、保護臺灣香蕉品種權!中研院尋找抗黃葉病的香蕉基因

「以前只會吃香蕉,不會特別關心香蕉。」中研院農業生物科技研究中心陳荷明副研究員,過去研究主題無關香蕉,也沒有想過自己有一天會研究香蕉,但有鑑於香蕉黃葉病影響甚鉅,加入了研究的行列。她帶領團隊運用基因序列資料分析,找到鑑定台灣抗黃葉病香蕉品種的分子標誌,保障台灣香蕉的品種專利權,跟著研之有物一起來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