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傳媒
新聞
擴大美國稻米進口配額、降低關稅?陳駿季:農業部立場不會讓步

因應美國川普政府關稅政策,我國正積極與美展開談判,立法委員郭國文今(14)日於立法院質詢,農業部長陳駿季答詢表示,國內稻農人數約22至近30萬人,無論是擴大進口配額數量或是降低配額外關稅,農業部的立場「不會讓步」,包括稻米與雞肉等農產品,為了確保糧食安全、農民權益,農業部會捍衛原定的配額及關稅。

新聞
今年稻米銷日估可突破1萬公噸 農糧署再推冠軍燴飯上量販、超市通路拉國內消費

日本稻米近年價格節節攀升,臺灣稻米乘勢拓銷日本市場,農業部次長胡忠一今(13)日表示,國內稻米消費價格約一公斤40元,出口到日本即使加收配額外關稅每公斤341日圓(約新臺幣70元),還有競爭力;且臺灣稻米與日本米同為稉稻,品質好、「日本人吃不出差異」,今年銷日可望突破1萬公噸。

新聞
蛋素朋友看過來:植物肉與植物蛋捲

當各大蛋捲品牌絞盡腦汁在內餡上出奇致勝時,素香鬆蛋捲也現身市場,標榜高纖、低糖且口感特別酥脆,成為蛋捲愛好者的另類新選擇!甚至連植物蛋粉產品也開始進入市場。

農業部輔導養豬場現代化轉型升級,打造環保永續養豬產業。
新聞
養豬產業轉型升級4年有成 養豬場革新:翻轉形象 打造永續產業

在全球環境意識高漲的背景下,各國紛紛尋求農業永續發展的最佳方案,而臺灣養豬產業作為農業的重要支柱,自民國78年以來,毛豬產值便已超越稻米,至今仍穩居農產品單一產業的首位。養豬業佔據我國畜牧業近四成產值,不僅對經濟發展舉足輕重,更與糧食安全、環境保護及農村文化息息相關。

新聞
吉野1號、台中194號舊金山烈酒大賽奪「雙金」最高評價 恆器製酒推品種米再升華

2025年度美國舊金山世界烈酒大賽昨(8)日公布,臺灣多家酒廠拿下最高評價「雙金」;其中桃園恆器製酒自產「旅III Voyage3」吉野1號米釀威士忌、為新竹343農市商行代工「竹塹酒Pocael 194 Rice Spirit」臺中194號米蒸餾烈酒均取得雙金評價,恆器負責人羅己能表示,希望藉製酒成果跳脫米酒等於廚房用酒的標籤,塑造臺灣米製酒新風貌。

新聞
全臺最大蛾蝶資料庫 飛蛾資訊分享站收錄資料逾80萬筆 資料還可供下載

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自2014年建立「臺灣飛蛾資訊分享站」,集結生多所專家、志工蛾類調查,歷經15年採集、製作蛾類標本,以及全臺公民科學家在臉書社團「慕光之城蛾類世界」所分享資料等,收錄資料筆數已超過80萬筆,占臺灣已知鱗翅目昆蟲74%,是全臺最大鱗翅目蛾蝶類資料庫。

鄉間小路
鄉間小路
《鄉間小路》2025年5月號 臺灣風土果醬

果醬的風行,舊時曾寫就一段農產進入大型加工廠的發展,不論是大賣場五顏六色的果醬,還是甜食中繁複多樣的抹醬,儘管味道有時人造,卻總是偶爾懷念的兒時滋味。

隨飲食品質日受重視,專業而懷抱關懷土地初心的製醬職人嶄露頭角,追求產地溯源、

【果醬指南】好甜蜜,醬才好

餐桌常見的草莓果醬吐司,奶油餅乾夾厚厚的巧克力餡、一匙花生醬搭配焦香培根……擁有各式甜蜜果醬與抹醬點綴、療癒生活,才算享受。

醬是風土滋味的濃縮,臺灣農產豐富,不僅水果滋味揚名國際,農作產物也皆有獨特風味──以此製成甜甜的醬,當然更令人垂涎難擋,迷戀被甜蜜寵愛。

鄧聖強(左)與鍾文平這對伴侶共同奮鬥多年,終獲厲害成績。

【鄉間食堂】一瓶隨遇而安、珍藏風土的臺味果醬

「說到工作上各種細節的堅持,以及鑽牛角尖的程度,我們確很像。」這對四十歲左右、彼此扶持多年的伴侶,在二○一六年成立「果食男子工作室」品牌,而今十年煮一醬,在國際大賽嶄露頭角,展現的不僅這些年默默奮鬥的成果,大約也是屬於倆人情感,深刻的見證。

【食堂外的產地】受泰雅土地照顧的黃檸檬

「小時候家前面種了兩棵檸檬樹。採收時,爸爸會把檸檬切片泡熱水,加上一點蜂蜜,做成小朋友的飲料。」Yata Kazyo因為記掛童年那杯甜甜暖暖的溫柔滋味,才有了長大後種出的這一大片檸檬園。家裡從爺爺、奶奶輩開始農作,她與先生Mama Ratang 改種果樹,如今與果園第三代的女兒Yabung Ratang 一起經營「喇當大叔的果園」。

張豐格是商行第四代接班人。

【鄉間食堂】花生豐盛,百年品牌大進擊

桃園市中壢區的中正路上,有一家在地經營約一甲子的「張豐盛商行」,裝潢不同於印象中的老店,簡潔明亮。販售花生、芝麻商品,還開發多種抹醬,同時兼賣各式雜貨和日式餅乾、糖果,而最有人氣的,則是多種自製口味霜淇淋與義式冰淇淋,搭配店內花生醬風味更佳,社群平臺上商行也有破千則標籤討論。

【食堂外的產地】文青花生農,創作新世界

透過雲林農會推介,我們找到一九八六年生的第二代花生青農張谷榕,畢業於暨南國際大學中文系,曾有擔任編輯經驗,原於中部補習班任教,因為父親身體不適,返鄉與弟弟張富凱一起接手家裡農務,撐起面積約二十公頃的田地,主要種植臺南14號花生、玫瑰紅花生與蒜頭。

豐年雜誌
豐年雜誌
《豐年雜誌》2025年5月號 臺牛興源 本土肉牛產業發展

臺灣本土肉牛產業規模近年發展中,也面臨諸多挑戰。目前牛肉需求仰賴進口,進行中的臺美貿易談判是否進一步開放牛肉品項,衛福部食藥署評估開放日本30月齡以上牛肉輸入,近兩年因應紐西蘭液態乳零關稅,國內酪農減產,牽動國內肉牛來源,小牛價格高漲,但本土肉牛產業的韌性也始終存在希望,國內首件民間品種「源興牛」育成,開拓臺灣肉牛種原。
(圖為源興牛種公牛)

薄冰白鶴芋是臺灣首款取得品種權的白鶴芋,預計今年叩關國際市場,展現臺灣觀葉植物選育成果。

萬中選一白斑品種 薄冰白鶴芋觀葉新選擇:斑色表現清晰穩定 今年叩關國際市場

白鶴芋屬是觀葉植物界的熱門植物之一,生長力旺盛之外,同時具有消除室內空氣有害成分的功效,在全球觀葉植物市場均有發展潛力。位於南投埔里的「宅栽觀葉植物農場」,自2019年發現並選育出帶有白斑、顏色分配均勻且性狀穩定不受氣候影響的「薄冰白鶴芋」,成為臺灣首款取得品種權的白鶴芋。

臺灣黃牛血緣濃厚的肉牛,牛角短、耳朵小而薄呈水平狀是臺灣黃牛特徵之一。(攝影╱王士豪)

肉牛知多少?臺灣吃得到的牛種:穀飼牛?草飼牛?吃蔬菜的臺灣牛

臺灣有牛的歷史最少400年,最晚在17世紀荷蘭治臺初期,荷蘭人已從澎湖引黃牛至臺灣本島,同時期並由爪哇引進水牛,開墾役用也作肉用。明鄭時期,荷蘭商船仍在臺灣補給牛肉;清領時期政府曾頒布禁止私宰耕牛的律令甚至刻碑表記,可見在不吃牛習俗,仍有屠宰牛隻食用的行為,只是轉為隱晦;到了現代社會,吃牛逐漸轉為大方的享受,但在臺灣到底會吃哪些牛?

國產牛肉在市場中占比低,卻極具飲食文化意義,也是整體養牛產業必要一環。

抵禦進口牛肉競爭 國產牛精進圖譜:業界籲穩定肉源、改善屠宰線 分切、運用待銜接

2023年國產牛肉生產量為歷年新高8,311公噸,國人對牛肉需求攀升,每人每年平均牛肉供給量已達7.57公斤,10年來漲幅46.4%,台灣肉牛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張志名說,「根本來不及養!」為擴大肉牛飼養群,農業部今年將引導中小型酪農廠,轉型成專業的肉牛廠,以及協助產業需求研議1,000頭安格斯牛專案進口計畫。

李登輝基金會自陽明山找到日治時期遺留下來的黑毛和種牛群,命名為「源興牛」。(圖片提供╱源興居生技公司)

「臺灣人吃臺灣牛」 肉牛產業需制度化育種:阿輝伯保種源興牛 盼建在地特色和牛風味

2010年前後,珍貴本土種原臺灣黃牛、臺灣水牛相繼完成命名登記,加以保種。前總統李登輝致力推動臺灣肉牛產業,找到放養於陽明山、自日治時期遺留至今的黑毛和種牛群,命名為「源興牛」,也在2024年獲准登記為新品種,成為國內培育肉牛牛種重要種原,是李登輝留給臺灣農業最後的禮物。

前中華開發金控董事長劉泰英已高齡90歲,但對「源興牛」事業仍兢兢業業不敢鬆懈。

金融學家養牛 劉泰英圓李登輝和牛夢:生命科學難度高 拚千頭達損益兩平掛牌上市

虛歲已屆90歲的前中華開發金控董事長、台灣綜合研究院創辦人劉泰英,過去叱吒政商界,近年卻常以源興居生技公司董事長、飼養「源興牛」的形象,出現媒體版面,頗顯露出老驥伏櫪之姿。

農藝
紅豆人工挑揀瑕疵豆,過程相當很累。(圖片提供/福熊)
農藝
彎腰,為島嶼種下希望的人們》冷鏈提升農產競爭力 農會協助農民打破市場壟斷價

無論是紅豆或是洋蔥,要打破根深柢固的結構,單單靠農業部的力量是不夠的,還需要農會民間力量的協助。農業部全力支援需要的相關冷鏈加工設備,農會出面組成農產公司,用符合市場行情的價格收購,進行加工處理,打破市場被壟斷的局面。

寶島慶豐年 Podcast

請連結至各大平臺聆聽: Apple Podcast Spotify KKBOX SoundOn

遇見五色鳥/內容提供/親子天下 文.圖/邱承宗

繽紛彩羽藏於林 遇見臺灣特有種「五色鳥」臺灣擬啄木

身體滿布大面綠羽、頭與胸部有著紅、黃、藍、黑的色彩交錯,這是臺灣長見的五色鳥。牠其實是臺灣的特有種「臺灣擬啄木」,背部常帶有一小塊紅斑。臺灣擬啄木的身長約20公分,叫聲像和尚敲木魚,因此也俗稱「花和尚」。通常出現在海拔 2400 公尺以下的闊葉林,平地樹木較多的地方也有機會看到。

天長山區域的巨檜森林。(圖片提供/徐嘉君)

那是島嶼的骨與血與肉,我們不用打穿它——找樹的人談中央山脈/徐嘉君

我們沒有在哈崙工作站多做停留,畢竟找樹的人更有興趣的是島嶼上的巨木森林,我們想要發掘更多的偉大巨木與美麗森林,中央山脈從來都不是阻礙,那是島嶼的骨幹,而我們的大河是發源自中央山脈的血脈,森林跟孕育其中生物便是肌肉,臺灣因為有中央山脈而偉大,成為不平凡的島嶼。

入侵紅火蟻 (以下簡稱紅火蟻) 原產在溫暖、潮溼的南美,1920 年代傳入美國,擴散到全美各地,再透過進出口貨物、盆栽泥土傳播,從美國擴散到澳洲、中國、日本、韓國、臺灣等地。(圖片提供/王忠信、李志琦)

人蟻大戰出奇招:解碼紅火蟻超級基因,開啟防治餌藥新方向

入侵紅火蟻 (以下簡稱紅火蟻) 個性兇殘,防治困難,許多遭到入侵的國家皆很頭痛,包括臺灣。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的王忠信副研究員,多年來持續研究紅火蟻,發現紅火蟻的社群行為,是由六百多個基因鎖在一起的「超級基因」所調控。近年來,他積極尋找超級基因上面、決定蟻后氣味以及工蟻辨識氣味的關鍵基因,希望能開發出更有效的防治餌藥,誘騙工蟻暗殺自己的蟻后。

香蕉便宜又美味,不需要一邊吃一邊吐籽。臺灣的香蕉在國際上更是高級蕉代表,被譽為香蕉王國。(攝影/Fluoride (sasablog)@flickrCC BY-NC-ND 2.0 DEED)

認明蕉農救星、保護臺灣香蕉品種權!中研院尋找抗黃葉病的香蕉基因

「以前只會吃香蕉,不會特別關心香蕉。」中研院農業生物科技研究中心陳荷明副研究員,過去研究主題無關香蕉,也沒有想過自己有一天會研究香蕉,但有鑑於香蕉黃葉病影響甚鉅,加入了研究的行列。她帶領團隊運用基因序列資料分析,找到鑑定台灣抗黃葉病香蕉品種的分子標誌,保障台灣香蕉的品種專利權,跟著研之有物一起來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