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傳媒
農村水保署臺東分署透過4套食農教案教具成果展,以強調互動、體驗的方式推廣臺東在地特產。
新聞
農村水保署臺東分署推食農教育 介紹在地農產提升食力

為推廣食農教育並扶持農村業者發展食農體驗活動,農村水保署臺東分署、臺東區農業改良場、臺東縣政府與當地各農會合作,辦理食農教育培訓工作坊,以臺東地區的特色作物進行食農教育的教案與教具規劃設計,以概念引導的繪本、情境操作的食遊盒,搭配農遊旅行,進行食物的產地巡禮,讓「全民」都能參與其中。

新聞
全臺綠鬣蜥近20萬隻 農業部研擬比照埃及聖䴉使用槍枝、獎勵移除

外來入侵種綠鬣蜥在臺繁衍數量大增,不僅會啃食紅豆嫩芽等作物,造成農民損失,成群結隊的綠鬣蜥在鄉間路上,也讓小孩都感到害怕,農業部部長陳駿季今(13)日於立法院備詢指出,評估全臺綠鬣蜥族群近20萬隻,農業部正思考與地方政府合作,使用槍枝移除,並成立專案小組處理跨縣市移動綠鬣蜥,研擬移除獎勵。

新聞
保護野生動物 農業部擬在保護區增設遊蕩犬貓移置、禁止餵養指引

全臺遊蕩犬不減反增,至今已達16萬隻,農業部部長陳駿季今(13)日於立法院報告《動保法》修法內容,承諾要以建置熱區「逐村里」全面清查絕育著手,並強化農業部轄下「保護區」遊蕩犬管理,減少野生動物受到傷害;農業部推動家貓寵物登記,登記也可與施打狂犬病疫苗「適度脫鉤」。

新聞
日本爆發牛結節疹 防檢署:檢疫條件重新議定 即日起巴斯德滅菌牛奶可輸臺

日本爆出牛結節疹(LSD)疫情,我國即暫停其牛奶產品輸入,需重新議定檢疫條件,農業部動植物防疫檢疫署署長邱垂章今(13)日表示,臺日雙方12日已重新議定檢疫條件,牛奶須來自LSD非疫區或經巴斯德滅菌處理產品,才可輸入臺灣,因此日本牛奶輸臺需於檢疫證加註經巴斯德滅菌處理,目前臺日間已恢復貿易。

新聞
防越南、中國蚵洗產地 農業部推金門養殖登記、掌握生產數量

近年來時傳越南及中國牡蠣(蚵仔)混充臺灣蚵販售,影響本土蚵市場,立法委員蔡易餘今(13)日質詢農業部避免混充具體做法。農業部長陳駿季表示,農業部會推動金門牡蠣養殖登記,掌握實際生產量,以利勾稽,避免走私蚵透過金門進入臺灣蚵市場。

新聞
年底前調漲公糧價格? 陳駿季:在主決議精神下處理配套措施

中央政府總預算案六度卡關,日前經行政院長卓榮泰邀請朝野黨團會商,達成3項共識,農業部部長陳駿季今(13)日於立法院備詢表示,農業部會對稻米產業推動先前規畫的「1集2轉3加3」政策,但也會尊重朝野黨團協商主決議精神下,針對公糧收購價格,在年底之前提出相關配套措施。

鄉間小路
鄉間小路
《鄉間小路》2024年11月號 酒鄉酩旅

熱愛紅、白酒的酒友們,總夢想著遊歷歐洲各葡萄莊園;嗜喝清酒的,則不免期待能在遊日旅程中,探訪一、兩間酒造。酒香動人,讓人無限想像起製酒職人專心致志的姿態、產地豐美景況,以及人情交往暖熱互動的模樣。這樣的旅行,豈不抒壓、酣暢?

鹽煮洋芋溫沙拉

【百元風味鈔】尚未老去的巴黎:鹽煮洋芋溫沙拉

海明威最為人所知的散文,恐怕就是晚年寫成的回憶錄《流動的饗宴》,描寫一九二一年至一九二六年間,自己與第一任妻子在巴黎的生活種種。彼時海明威剛剛辭去記者工作,開始嘗試寫小說維生,他遊蕩於不同的咖啡館、讀文學作品、與美麗妻子去賭馬,亦述及與其他文友的交遊故事:葛楚.史坦、艾茲拉.龐德……當然還有大名鼎鼎的史考特.費茲傑羅。

探源馬來糕,可看出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相互的影響。

【飲食身世錄】馬來西亞的馬來糕

吃港點時,你會來上一籠馬來糕嗎?我很愛,只是想吃到極品不容易,比較常踩雷,吃到外型膨鬆、入口乾黏的版本。

香港美食家梁文韜接受《香港經濟日報》採訪時表示,一顆好的馬來糕,需要掌握三個要點:鬆軟有彈性、不黏上顎、整體質地一致。會把不黏上顎當重點,想必有被黏過的經歷,看來大家都踩過雷,這樣想想,我就比較釋懷了。

烘烤完成的蘋果奶酥,搭配冰淇淋,療癒。

【異鄉人英式餐桌】蘋果奶酥Apple crumble

英國知名電視影集《Friday Night Dinner》,講述一個尋常英國家庭每週聚餐的趣事。這家人每週最期待的甜點,就是蘋果奶酥,他們在戲裡稱之為「Crimble crumble」,為了這個甜點搞出不少無厘頭鬧劇。出了戲,蘋果奶酥在許多英國人家中也有相同的地位,是家庭聚餐常見甜點。

東三水街買氣盛,日日都像要過年。

【菜市人生場】萬華最火一條街——東三水市場

每天早上,萬華有一條街最火熱,人們用這條街的名字,給開在上頭的菜市場起名,曰「東三水市場」。

熟雞鴨、果物點心、冷凍餃子青菜攤,穩穩在這兒開上好幾年,街上有什麼變動,都是片刻內人盡皆知。這樣的迷你社區,也絕對是選舉期間候選人鍾愛的拜票地,攤商笑迎各方人馬,轉身後心有所屬。

澎湖海廢地景藝術節作品充滿創意,第一屆作品「怪獸遊樂園」在東衛石雕公園常設展出。

【菊島喫風土】澎湖海廢與再造藝術

東北季風漸起,鹹水煙讓空氣中帶著淡淡的鹽味,冬季暖陽灑落在澎湖的海面上,如同布滿了金粉的藍色絨布,深邃而高雅;但這原本潔淨的氣息中,卻摻雜著一絲不協調的苦澀:塑膠瓶、破碎的漁網、褪色的浮球、殘缺的保麗龍箱……

豐年雜誌
豐年雜誌
《豐年雜誌》2024年11月號 養殖新活水 高經濟海魚上陸

今年10月30日,臺灣龍虎斑在歷經8年協商後,成功獲准銷日,成為繼青斑、龍膽石斑後第三種可以外銷日本的養殖石斑魚種。臺灣養殖技術先進、分工精細,有「養殖王國」之稱,與沿近海漁業互補供應國人水產需求。近年臺灣持續開發新養殖物種、精進技術,包括產業成熟的午仔魚、新興發展而漸有突破的黑喉、紅喉、土魠魚等,滿足市場需求也讓漁業邁向永續。

臺南19號植株低矮、不易倒伏的特性有利於機械採收,且其籽粒經蒸煮後口感軟綿、花生風味濃郁,具市場開發潛力。

落花生臺南19號 豐產生長期短利機器採收:口感軟綿適蒸煮 滿足農民、業者多元生產需求

臺灣種植落花生多用於食品加工,其中帶殼蒸煮花生綿密清爽的口感深受消費者喜愛,然而目前蒸煮花生市場主流品種「臺南17號」在高溫高溼環境下易徒長,莖條糾結不便機械採收;農業部臺南區農業改良場歷時10年,於2020年育成植株矮、不易倒伏,生長期短且更為豐產的紅色種皮落花生品種「臺南19號」,提供農民種植落花生的新選擇。

近年臺灣農家所得逐漸提高,未來如要維持成長,號召更多人成為專業農家是要務之一。(攝影╱吳尚鴻)

農家所得提高的政策意義與展望:產業升級增強競爭力 專業農扮演火車頭╱陳吉仲

今(2024)年9月農業部公布2023年農家所得,農民所得延續近年上升趨勢。細究相關數據,「專業農家」的所得增加率較高,可謂農業火車頭。既有農業政策如何拓展市場、改善軟硬體設備,助專業農家發揮帶動產業效果?本文分析相關數字反映的政策意義,包括「新農業政策」2016年上路以來的成效,以及未來如何延續既有政策效益,持續調整臺灣農業體質,增加農民收益。

各種關於農產運銷的錯假訊息中,常被認為施打生長激素的白肉雞堪稱頭號「受害者」。(攝影/林韋言)

面對農業錯假訊息的因應之道:建立民眾識讀能力 降低不實資訊傷害╱焦鈞

「不是白色蛋殼的蛋都不要吃」、「果實生長緊密的葡萄都用膨大劑」……,這些在各網路社群、聊天群組傳播的「食安資訊」,都是經農政單位或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公開澄清的假消息,但仍難免引起恐慌,衝擊民眾對農產品的信心。當類似訊息愈來愈氾濫,從根本建立民眾對農業資訊的識讀能力最為重要,本文分析常見農業錯假訊息類型與傳播管道,並提出相關政策建議。

海洋資源復育及養殖潛力魚種圖鑑

俗諺說「一午二紅沙,三鯧四馬鮫,五鮸六嘉鱲,七赤鯮八馬頭,九春子十烏喉」,雖各地對魚種的稱呼、排名不盡一致,卻反映過去臺灣捕撈海魚的飲食文化,有哪些偏好;有的俗稱指涉範圍其實包含多個相似物種。如今這些魚種,有的已被人類養殖,亦有部分出現自然資源萎縮情形,因此一部分物種已在進行資源復育。

1995年張錦宜初到水產試驗所任職,首先執行由中研院院士廖一久主持的「紅鼓魚的生理與成長研究」計畫。30年前原為巴掌大小、不到1歲的紅鼓魚,如今已長成巨魚(見圖右)。

繁養殖新魚種 領先全球更永續:開發高經濟海水魚種 為資源復育迎新契機

臺灣養殖漁業有300年以上歷史,1960年代為國內養殖漁業發展的關鍵時期,草魚、鰱魚和草蝦、烏魚人工繁殖技術成功,1980年代以降石斑魚、午仔魚人工繁殖突破,確立海水魚的種苗生產技術。隨著氣候變遷與漁業資源耗竭,農業部水產試驗所開展聚焦高經濟性海水魚類的人工繁殖新發展,包括黑喉、土魠等魚種。

農藝
農藝
寶島慶豐年 Podcast

請連結至各大平臺聆聽: Apple Podcast Spotify KKBOX SoundOn

遇見五色鳥/內容提供/親子天下 文.圖/邱承宗

繽紛彩羽藏於林 遇見臺灣特有種「五色鳥」臺灣擬啄木

身體滿布大面綠羽、頭與胸部有著紅、黃、藍、黑的色彩交錯,這是臺灣長見的五色鳥。牠其實是臺灣的特有種「臺灣擬啄木」,背部常帶有一小塊紅斑。臺灣擬啄木的身長約20公分,叫聲像和尚敲木魚,因此也俗稱「花和尚」。通常出現在海拔 2400 公尺以下的闊葉林,平地樹木較多的地方也有機會看到。

天長山區域的巨檜森林。(圖片提供/徐嘉君)

那是島嶼的骨與血與肉,我們不用打穿它——找樹的人談中央山脈/徐嘉君

我們沒有在哈崙工作站多做停留,畢竟找樹的人更有興趣的是島嶼上的巨木森林,我們想要發掘更多的偉大巨木與美麗森林,中央山脈從來都不是阻礙,那是島嶼的骨幹,而我們的大河是發源自中央山脈的血脈,森林跟孕育其中生物便是肌肉,臺灣因為有中央山脈而偉大,成為不平凡的島嶼。

入侵紅火蟻 (以下簡稱紅火蟻) 原產在溫暖、潮溼的南美,1920 年代傳入美國,擴散到全美各地,再透過進出口貨物、盆栽泥土傳播,從美國擴散到澳洲、中國、日本、韓國、臺灣等地。(圖片提供/王忠信、李志琦)

人蟻大戰出奇招:解碼紅火蟻超級基因,開啟防治餌藥新方向

入侵紅火蟻 (以下簡稱紅火蟻) 個性兇殘,防治困難,許多遭到入侵的國家皆很頭痛,包括臺灣。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的王忠信副研究員,多年來持續研究紅火蟻,發現紅火蟻的社群行為,是由六百多個基因鎖在一起的「超級基因」所調控。近年來,他積極尋找超級基因上面、決定蟻后氣味以及工蟻辨識氣味的關鍵基因,希望能開發出更有效的防治餌藥,誘騙工蟻暗殺自己的蟻后。

香蕉便宜又美味,不需要一邊吃一邊吐籽。臺灣的香蕉在國際上更是高級蕉代表,被譽為香蕉王國。(攝影/Fluoride (sasablog)@flickrCC BY-NC-ND 2.0 DEED)

認明蕉農救星、保護臺灣香蕉品種權!中研院尋找抗黃葉病的香蕉基因

「以前只會吃香蕉,不會特別關心香蕉。」中研院農業生物科技研究中心陳荷明副研究員,過去研究主題無關香蕉,也沒有想過自己有一天會研究香蕉,但有鑑於香蕉黃葉病影響甚鉅,加入了研究的行列。她帶領團隊運用基因序列資料分析,找到鑑定台灣抗黃葉病香蕉品種的分子標誌,保障台灣香蕉的品種專利權,跟著研之有物一起來了解!

以醬汁白玉蝸牛(白螺肉)罐頭所完成的料理。(攝影/吳尚鴻)

養蝸牛、養家也養部落 世展會「白玉蝸牛計畫」盼改善原鄉生活

在宜蘭南澳,有一個特別的社區產業培力計畫,他們以「白玉蝸牛」養殖作為主軸,在原鄉地區帶領輔導的案家在養殖過程中不只收穫利潤、幫助家庭經濟,更重建並提升個人的生活信心、促進家庭與部落整體的關係。「我們想把白玉蝸牛發展成一個產業,改善原鄉地區缺乏工作機會、經濟狀況差導致部落人口外流、家庭失能的弱勢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