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傳媒
為展現永續農遊推動成果,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今(15)日於集思交通部國際會議中心舉辦「永續農遊高峰會」,邀請國內外重量級嘉賓與談,透過主題演講、場域案例分享與企業實踐交流,展現臺灣農遊多元樣貌與文化底蘊。全球農業旅遊聯盟主席Carla Barbieri首度來臺訪問,他於會中以國際視野剖析全球農業旅遊趨勢。
烏山頭水庫水質檢測有檢出「陰離子界面活性劑」紀錄,遭質疑受到清潔劑汙染,立法院經濟委員會今(15)日邀農業部長陳駿季報告業務概況並備質詢,多名立委詢問此議題,陳駿季表示,水庫水質檢測「陰離子界面活性劑」濃度若為0.03mg/L,估算大約要用到12公噸清潔劑,意謂極不可能。
農業部自今年一期作起推動「糧食產業全面升級計畫」,立法院經濟委員會今(15)日邀農業部長報告業務概況,包括立委蔡易餘也質詢推動情形,陳駿季指出,今年一期稻作產地溼穀價格每百臺斤(刈)1,132元,較去年同期增加123元;繳交公糧數量反而減少1.9萬公噸。二期稻作自11月起正逐步收穫,陳駿季說,他對糧價「絕對有信心」。
農業部預告「農民職業災害保險試辦辦法」第22條修正條文,提高農民職災保險就醫津貼給付水準,在農民繳交保險費不變的前提下,若因實際從事農業工作遭遇職業傷病無法工作時,除可申請傷病給付,一併核給的就醫津貼則有所提升,有住院事實者每日發給金額自900元提高為1,200元,若無住院的情形則每日發給金額自50元提高至100元。
豪雨、高溫、乾旱等極端氣候對農業衝擊很大,又以蔬菜栽培首當其衝,農業部臺中區農業改良場自110年起與中興大學、農業科技研究院共同成立「耐候微生物機制篩選平臺」,跨域合作篩選出4株極具潛力的耐候微生物,可讓蔬菜在淹水逆境中存活率超過60%、乾旱逆境存活率超過55%,農場綜合應用微生物製劑,實測有助提升產量3成。
由農業部指導、豐年社主辦的「春日好好市集」往年在春天登場,今年雖然稍有延遲、但絕不缺席,將於11月1、2日回歸臺北城南,於臺北市南海路及南海學園舉辦。今年市集集結產地直送的有機蔬果、柚子、菌菇等秋季最「著時」的農特產品,榮獲國際大獎肯定的手工果醬,以及臺灣在地酒莊的寶島純釀。
影音專區
鄉間小路
生活在他方,是一種美好但可實踐的想像。人無法選擇在哪裡出生、成長,但也許,至少有比較高的可能性,可以選擇有能力之後要居住在哪裡、過什麼樣的生活──生活的樣貌,取決人與環境如何互動。
島嶼不大,山卻很多,不管居處何方,海幾乎都在身旁。城市與鄉村的距離並不遙遠──這是臺灣獨有、放諸世界也少見的地理條件──假如感覺生活欺騙了你,不妨試著換個地方待待看。
【理想移居自足指南】實踐者對話:遇見種種困難,都增加了生活的幸福感
奔忙於效率至上的現代都市,島內移居期待半農勞動,成為許多人暗自嚮往的生活,脫離看似徒勞的生存迴圈,想要親近土地,實現某種程度的自給自足。為此,編輯部邀請了兩組移居山林,半農半X的實踐者:獨自在梨山生活超過二十五年的李寶蓮,以及在臺東鹿野共同生活近十年的「共農共食」團體,透過她們的經驗對話,呈現獨自移居與團體合作兩種截然不同的樣貌。
【移居CHECK LIST】實踐者提醒:移居狀況先想想
土地╱居住問題
李寶蓮(以下簡稱寶):現今臺灣農地被炒作,是一個難以突破的客觀障礙,導致真心想在土地上生活的人很難取得土地。
共農共食(以下簡稱農):土地租賃的不穩定性是可能面臨的最大問題。經常遇到地主有其他規劃、租約到期或被轉租給他人等情況。
【半農半寫作】機智的移居,如魚得水
「每天來菜園不一定是工作,家裡的果皮菜渣,我也會拿到菜園當覆蓋物。」李盈瑩穿著白襯衫、工作褲和雨鞋,戴著草編帽,手拿鐮刀,站在近午的菜園中穿梭、工作,一身優雅乾爽,對照在太陽底下兩小時就像是各自經歷大雨的我與攝影師,她顯得游刃有餘。
【半農半木作】在南澳蓋小屋的山小日子
「十九歲那年,我就想哪天是不是能在這裡蓋一間屬於自己的小屋。」站在渺無人煙的郊野、施作進度已略見雛型的木構骨架旁,蔡山緩緩說出少時夢想。大約同個時期,二〇一〇年左右,蔡山的父親,在地人稱「阿江」的陳昌江正開始提倡「南澳自然田」,引領了一波南澳打工換宿、體驗自然農法,以及下鄉、移居的風潮。
【半農半音樂】和你一起,輕快的生活
「我們移居不是什麼華麗轉身,就是要想辦法生活下去。」臺東長濱的天氣晴,亮晃晃的陽光穿透稀稀疏疏的葉子,打在「長濱船團基地」上,陳冠宇坐得四平八穩,一旁的以莉.高露(Ilid Kaolo)爽朗的笑說:「很多人以為我們當初去南澳種田是因為很有錢,怎麼可能?有一次我們正手工打稻穀的時候,一個路人經過,說在公視看過我們,形容說:『你們就是在臺北走投無路來這邊種田的!』某個程度來說,也不能說他錯啦。」
豐年雜誌
臺灣是全球第二大鵝肉生產國家,但養鵝產業在2015年的禽流感疫情重傷,鵝農十年生聚,至今才恢復八成元氣。告別禽流感,鵝農以密閉式智慧禽舍等強化疫病管理,自國外引種改善種鵝種原,但產業仍需找回鵝肉市場,帶動飼養規模持續成長。
國人鵝肉消費習慣長期侷限在「鵝肉攤」,但疫後消費型態轉變,鵝農嘗試開發平價、多樣化鵝肉餐飲,打開新世代的味蕾;本是農廢的鵝絨,更經羽絨業循環利用搖身化白金,讓肉鵝邁向全鵝利用。養鵝挑戰未歇,但產業自有底氣昂首清歌。
養鵝產業10年復興 做大鵝肉市場帶動飼養成長:肉鵝供過於求拓銷路 種鵝近交衰退引新種
國內養鵝產業歷經2015年禽流感大規模爆發,大半鵝隻撲殺,2020年全球「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流行,鵝肉銷售受阻,鵝農在接連挫折中收拾元氣,10年臥薪嘗膽,至今才讓產業復原到當初八成規模。
從農家後院到專業禽場 臺灣養鵝業發展史:走過大疫衝擊 韜光養晦10 年待展翅高飛
從路邊鵝肉攤到高級餐廳、鵝肉飯到港式燒鵝,鵝肉無論獨享或聚餐皆適合,也是平價高檔菜式都能駕馭的食材。隨著中國移民來臺生活,開啟近400年的臺灣養鵝歷史,從農家副業走向規模化的引種、保種與現代化飼養,養鵝產業在1980年代前後逐漸成熟,但2015年禽流感疫情重創,10年來產業穩步回升也尋求發展與突破。
中國鵝、歐洲鵝 臺灣能吃到哪些鵝?平平都是鵝 外觀、性狀、分類卻不同
鵝又稱家雁,是雁鴨科(Anatidae)雁屬(Anser )的家禽,無論東西方皆有悠久的飼養、食用歷史,又可依照發源地與特徵差異,分為歐洲鵝(Anser answer domesticus)與中國鵝(Anser cygnoides domesticus)。雖然俗名都是鵝,但在生物分類上,歐洲鵝是灰雁種(A. anser),中國鵝則屬鴻雁種(A. cygnoides),外觀也不盡相同;在農業生產上,兩者在肉質、風味、生長效率等方面皆各有千秋,共同構築臺灣畜牧場與餐桌繽紛的景象。
返鄉青年蔡英地 打造密閉式智慧鵝舍:用太陽能養鵝的男人 向天歌開創養殖新可能
位於雲林四湖鄉的「向天歌」,採行「以農為主、以電為輔」的經營。場區透過太陽能發電躉售獲得穩定收入,來打造智慧化密閉式禽舍,確保鵝隻生物安全。首批鵝隻育成率高達94%,經彰化種畜繁殖場研究員抽驗足墊皮膚炎指標符合標準,至今仍維持高品質育成率。
養鵝產業鏈重要樞紐 種鵝場控制供應量與質:李吉配引進法國種鵝 為臺灣種原庫添新血
育種、選種可說是農業最核心的環節。在臺灣養鵝產業,種鵝場不只掌握種原,也是供應鵝隻給養鵝戶的關鍵樞紐,對於市場供給、品種改良扮演重要角色。近年來臺灣鵝隻更因為種原單一,出現近交衰退現象,青年養鵝戶李吉配,不只嚴格依照需求控制種鵝場供給,避免市場波動衝擊,也在今(2025)年引進法國種鵝,盼為臺灣鵝隻種原注入活水。
農藝
無論是紅豆或是洋蔥,要打破根深柢固的結構,單單靠農業部的力量是不夠的,還需要農會民間力量的協助。農業部全力支援需要的相關冷鏈加工設備,農會出面組成農產公司,用符合市場行情的價格收購,進行加工處理,打破市場被壟斷的局面。
寶島慶豐年 Podcast
請連結至各大平臺聆聽: Apple Podcast Spotify KKBOX SoundOn
繽紛彩羽藏於林 遇見臺灣特有種「五色鳥」臺灣擬啄木
身體滿布大面綠羽、頭與胸部有著紅、黃、藍、黑的色彩交錯,這是臺灣長見的五色鳥。牠其實是臺灣的特有種「臺灣擬啄木」,背部常帶有一小塊紅斑。臺灣擬啄木的身長約20公分,叫聲像和尚敲木魚,因此也俗稱「花和尚」。通常出現在海拔 2400 公尺以下的闊葉林,平地樹木較多的地方也有機會看到。
那是島嶼的骨與血與肉,我們不用打穿它——找樹的人談中央山脈/徐嘉君
我們沒有在哈崙工作站多做停留,畢竟找樹的人更有興趣的是島嶼上的巨木森林,我們想要發掘更多的偉大巨木與美麗森林,中央山脈從來都不是阻礙,那是島嶼的骨幹,而我們的大河是發源自中央山脈的血脈,森林跟孕育其中生物便是肌肉,臺灣因為有中央山脈而偉大,成為不平凡的島嶼。
人蟻大戰出奇招:解碼紅火蟻超級基因,開啟防治餌藥新方向
入侵紅火蟻 (以下簡稱紅火蟻) 個性兇殘,防治困難,許多遭到入侵的國家皆很頭痛,包括臺灣。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的王忠信副研究員,多年來持續研究紅火蟻,發現紅火蟻的社群行為,是由六百多個基因鎖在一起的「超級基因」所調控。近年來,他積極尋找超級基因上面、決定蟻后氣味以及工蟻辨識氣味的關鍵基因,希望能開發出更有效的防治餌藥,誘騙工蟻暗殺自己的蟻后。
認明蕉農救星、保護臺灣香蕉品種權!中研院尋找抗黃葉病的香蕉基因
「以前只會吃香蕉,不會特別關心香蕉。」中研院農業生物科技研究中心陳荷明副研究員,過去研究主題無關香蕉,也沒有想過自己有一天會研究香蕉,但有鑑於香蕉黃葉病影響甚鉅,加入了研究的行列。她帶領團隊運用基因序列資料分析,找到鑑定台灣抗黃葉病香蕉品種的分子標誌,保障台灣香蕉的品種專利權,跟著研之有物一起來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