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傳媒
「亞蔬─世界蔬菜中心」擁有全球最大規模蔬菜種原庫,為外交部99年所捐贈建立,多年運作下已漸失最佳儲藏條件,113年農業部資助1,700萬元、啟動翻新,亞蔬今(31)日舉行種原庫翻新落成典禮。農業部部長陳駿季出席表示,透過臺灣、亞蔬及全球夥伴的共同合作,將可持續為全球打造具備氣候韌性及彈性的永續農業,提高全球糧食安全。
由農業部林業試驗所與成功大學研究人員等所組成「找樹的人」團隊,在112年春節期間於鄰近大安溪源頭溪谷,找到實測樹高84.1公尺的臺灣第一高樹臺灣杉「大安溪倚天劍」,林試所今年三度邀請澳洲「The Tree Project」主持人Steven Pearce來臺,為大安溪倚天劍拍攝等身照,今(27)日發表拍攝過程。
財團法人中國生產力中心特別規劃「2025日本北海道農產流通及行銷考察團」與「2025日本食育大會暨飲食創新考察團」,分別於5月與6月舉辦,帶領臺灣企業深入日本,探索農業品牌化、食品科技創新與食農教育如何創造市場價值。
去年底三讀通過《財政收支劃分法》修正案,農業部預估須刪減預算近245億元,恐影響肥料價格補貼、綠色環境給付,以及農田水利等公共基礎建設;陳駿季表示,今年度總預算有立法委員提案刪減「補助農業特別收入基金」9千萬元,後續若農業天然災害救助基金經費不足,將無法動支第二預備金,恐造成天災現金救助困難。
農業部致力運用科學勘災加速災損救助作業,於21日公告修正「農業天然災害救助辦法」,新增適用天氣參數品項,包括「災害性天氣參數」新增玉米、高粱、柑橘類等20餘項,「災損性天氣參數」也新增番荔枝、龍鬚菜等,以加速受災農民儘速恢復生產,並且天氣參數追溯自今年1月1日以後發生的天然災害適用。
因有機水稻栽培不能使用除草劑、仰賴人工除草,農村缺工已造成有機水稻栽培困擾,農業部高雄區農業改良場試驗以「農用紙膜」栽培有機水稻,相較不用紙膜、無人工除草田區產量可增加約一倍;比較紙膜與塑膠膜使用成本,塑膠膜雖然價格便宜,但若加上回收成本,使用無須回收的紙膜整體付出成本更低。
影音專區
鄉間小路
端一杯咖啡,靜坐在公園長椅,光線穿過背後樹林,攀爬過肩膀、輕咬手背,莫名感覺微微溫暖,抬頭,發現地上的光影都是,枝枒與樹葉的形狀──城中高壓生活偶爾需要短暫逃離,我們好像總不自覺會循著有樹林立的綠徑而去。
這一期綠意散步學,想帶著長居城市的鄉友一起漫步這座「植物園」。開門見樹,理解城市植栽、路樹的脈絡與來歷。
【輕鬆桌遊樂】植趣圖鑑:城市常見的十五種路樹
Ficus microcarpa 榕樹
經典風格:具年代感的時光記憶,今已淡出城市推薦路樹之列。
在臺灣幾乎四處可見。長壽,喜高溫多溼,生長快,耐修剪,枝葉密適合遮蔭。根淺易竄且有氣根,長期易將他物包覆,樹體常長成不規則狀。
【綠意散步學】你認識剛剛經過的那棵樹嗎?
可曾注意過,從出門到回家,一天究竟相遇過幾棵樹?這些堪比生活鄰居的草木、樹群,你跟它們,熟嗎?
栽植豐茂的植物於城市,除了有益生態多樣,也是讓人們可以暫離水泥、科技冷酷生活的紓壓綠境。「一花一世界」,心靈在綠意裡沉澱,可以思考得更透澈,藉以壯碩我們的身體與心理。
【路樹與它們的產地】護樹的人:健康綠意的城市,才能療癒人心
有沒有那麼一棵樹,是希望身為臺灣人一定要認識的?「阿里山上那株超過一百二十歲的染井吉野櫻。」長期投身樹木救治、保護工作的「樹木醫」詹鳳春滿是珍惜的說,這棵樹是全臺灣最老的櫻花樹,見證了阿里山歷史、文化發展。「從故鄉東京抵達臺灣阿里山,耗費數十年終於適應高山氣候。曾面臨枯死危機,但熬過重症,奇蹟似的復活。」
【路樹與它們的產地】種樹的人:談種樹的二三事
「行道樹或景觀植栽,通常來自各地方種苗場,樹木照顧到一定程度,再運送至需求單位種植。」「台灣樹木種源保育基金會」常務董事兼執行長鍾年鈞愛植物成痴,耐心為我們說明行道樹在島內遷移的費工過程,不夠,更身兼起「生態導遊」,熱情邀請我們走入產地,看看這些路樹的故鄉風景。
【家居植日生】一起生態瓶:方圓動靜中,微觀生命流轉
透明可視、具體而微的「生態瓶」(Terrarium)是將植物養在環境相對封閉的玻璃瓶內,打造自成生態循環的空間,像迷你植物園,近年正成為人們妝點辦公室或是居家空間的熱門品項,「苔蘚達人」謝資景便是在這十年,透過臉書的資訊分享,以及開班授課,逐漸被認識。
豐年雜誌
2023年臺灣宣布2050年要達到淨零碳排轉型目標,加上今年金管會要求上市櫃企業必須全面編製永續報告書,ESG(環境、社會、治理)已經成為各個產業界無法忽視的潮流議題。在農業領域,除了政府部門和民間企業動起來共同發展農業ESG轉型,小農和婦女也都積極在社會各角落實踐永續行動,不只要減碳還要有利於生態環境,同時要發展在地農業,企業投入的力量可望帶來更大動能,值得農企業、農友乃至全民關注。
南瓜種苗亞蔬3號—友樂 抗多種病毒新品種:生長勢強小果型南瓜 多樣栽培貼合市場需求
南瓜,別稱金瓜、飯瓜、倭瓜等,是外觀色彩多樣且口感香甜鬆軟的作物,栽培過程容易遭受病毒感染,導致生長緩慢或停滯。新品種「種苗亞蔬3號-友樂」具抗多種病毒病特性,植株生長勢強,果型呈高球型,為消費者喜好的小果型南瓜,同時瓜果產量穩定,秋冬栽培良果率佳,可提供農友栽培多樣化的選擇。
落實食農教育 臺灣永續基礎工程:因應不同需求 將建置結合AI食農教育平臺╱陳吉仲
我國《食農教育法》於2022年公布實施,推動食農教育有了制度性的支持,一路發展至今,面對含蓋範圍極廣的食農教育下一步要怎麼走,可從《食農教育法》中的20條條文、六大方針來剖析,進而找出關鍵重大議題,並且落實跨部會緊密合作。
企業永續發展ESG關鍵指標
CSR(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企業社會責任
CSR概念早在1920年代就已出現。最具代表性的是1999年時任聯合國秘書長安南(Kofi Anan)提出的「聯合國全球盟約」(UN Global Compact)所倡議,闡述企業在人權、勞工、環境和反貪腐領域的責任。
上市櫃公司領頭 金管會:ESG揭露帶動轉型 為永續經濟訂立指標 「參考指引」納農林產業
近年全球颳起ESG風潮,企業除了自己的營利本業,往往致力於更多對環境、社會友善的行動。中華電信公司自2022年起與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合作,推動8年15萬棵植樹造林計畫,補償其因架設基地臺可能對森林棲地造成的衝擊。
新光保全與「青出宜蘭」投入田間生態調查:攜手員工積極參與 認識有機農業益處
青出宜蘭農業運銷合作社由18位不同領域的青農夥伴組成,於宜蘭縣三星鄉堅持友善環境及有機種植,生產包含稻米、短期葉菜,以及茶、番茄、香水蓮花等農產品,也提供春季插秧、夏季割稻等農事體驗,以及農場導覽、種菜、種蔥、採金棗等食農體驗活動。
農藝
無論是紅豆或是洋蔥,要打破根深柢固的結構,單單靠農業部的力量是不夠的,還需要農會民間力量的協助。農業部全力支援需要的相關冷鏈加工設備,農會出面組成農產公司,用符合市場行情的價格收購,進行加工處理,打破市場被壟斷的局面。
寶島慶豐年 Podcast
請連結至各大平臺聆聽: Apple Podcast Spotify KKBOX SoundOn
繽紛彩羽藏於林 遇見臺灣特有種「五色鳥」臺灣擬啄木
身體滿布大面綠羽、頭與胸部有著紅、黃、藍、黑的色彩交錯,這是臺灣長見的五色鳥。牠其實是臺灣的特有種「臺灣擬啄木」,背部常帶有一小塊紅斑。臺灣擬啄木的身長約20公分,叫聲像和尚敲木魚,因此也俗稱「花和尚」。通常出現在海拔 2400 公尺以下的闊葉林,平地樹木較多的地方也有機會看到。
那是島嶼的骨與血與肉,我們不用打穿它——找樹的人談中央山脈/徐嘉君
我們沒有在哈崙工作站多做停留,畢竟找樹的人更有興趣的是島嶼上的巨木森林,我們想要發掘更多的偉大巨木與美麗森林,中央山脈從來都不是阻礙,那是島嶼的骨幹,而我們的大河是發源自中央山脈的血脈,森林跟孕育其中生物便是肌肉,臺灣因為有中央山脈而偉大,成為不平凡的島嶼。
人蟻大戰出奇招:解碼紅火蟻超級基因,開啟防治餌藥新方向
入侵紅火蟻 (以下簡稱紅火蟻) 個性兇殘,防治困難,許多遭到入侵的國家皆很頭痛,包括臺灣。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的王忠信副研究員,多年來持續研究紅火蟻,發現紅火蟻的社群行為,是由六百多個基因鎖在一起的「超級基因」所調控。近年來,他積極尋找超級基因上面、決定蟻后氣味以及工蟻辨識氣味的關鍵基因,希望能開發出更有效的防治餌藥,誘騙工蟻暗殺自己的蟻后。
認明蕉農救星、保護臺灣香蕉品種權!中研院尋找抗黃葉病的香蕉基因
「以前只會吃香蕉,不會特別關心香蕉。」中研院農業生物科技研究中心陳荷明副研究員,過去研究主題無關香蕉,也沒有想過自己有一天會研究香蕉,但有鑑於香蕉黃葉病影響甚鉅,加入了研究的行列。她帶領團隊運用基因序列資料分析,找到鑑定台灣抗黃葉病香蕉品種的分子標誌,保障台灣香蕉的品種專利權,跟著研之有物一起來了解!